风暴

《风暴》,是由金山执导,金山、田华、李翔等人主演的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于1959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风暴》改编自话剧《红色风暴》,主要讲述了1922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林祥谦和施洋带领工人群众发动“二七”大罢工,与反动统治阶级进行坚决斗争,最终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的故事。

截至2025年11月,该片在豆瓣平台上获得了7.1的评分。

剧情简介

1922年夏,京汉铁路警务处长因其父在汉口进城捧女戏子途中遭遇车祸,竟将铁路工人黄德发(鲁非 饰)诬为凶手逮捕。中国共产党党员林祥谦(李翔 饰)与律师施洋(金山 饰)发动工人救出黄德发,随后组织工会、创办夜校,在工人中发展党员,推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按照党的指示,林祥谦奔走于京汉铁路沿线,联系长辛店、郑州等地工会,筹备京汉铁路总工会,并聘请施洋担任法律顾问,开展反对以北洋军阀吴佩孚为代表的反动统治的合法斗争。

1923年1月,京汉铁路16个工区的代表与全国各界代表按合法程序在郑州集会,筹备成立京汉铁路中华全国总工会。军阀政府禁止集会,林祥谦赴洛阳市与吴佩孚理论险遭扣押。郑州方面坚持召开成立大会,军警与工人发生冲突,施洋勇闯敌军机关枪阵地,工人夺下机枪,大会最终成功举行。吴佩孚下令查封总工会,驱逐全体代表。林祥谦、施洋秘密决议将会址迁至江岸,准备罢工。2月4日上午八时,江岸机车厂汽笛鸣响,罢工开始,京汉铁路全线瘫痪。吴佩孚勾结英美领事企图诱捕林祥谦、施洋,阴谋败露后,上万工人冲入英租界游行,势不可挡。2月7日,吴佩孚武装镇压工人,制造血腥惨案,林祥谦、施洋相继被捕。二人面对敌人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凛然气节,发出“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的誓言,为革命和工人阶级献出了生命。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纪念“二七”大罢工35周年而赶排的话剧《红色风暴》一问世就受到观众欢迎,全国28个省市话剧团相继排演。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由《红色风暴》改编的《风暴》列入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影片计划中。而改编任务就落在原话剧的编导、主演金山身上。他提出,为适应电影艺术的特点,可以在原作思想主题前提下,另起炉灶,还设想将主人公改变施洋。时任北影厂厂长的汪洋听了金山的汇报后也支持他的想法。然而,在具本落实时却出了意外。当初青艺创作该剧时,曾有一位作者提交了名为《二月七日》的剧本,那个剧本虽没得到采用,但是金山主创的《红色风暴》剧本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当汪洋出面与那位作者交换意见时,对方反对将施洋变为主角。最后,汪洋拍板,决定以当时最高标准向那位作者支会稿费,买下改编权,交由金山独立改编,并邀请金山担任影片的导演和主演。

二次创作

确定将《红色风暴》拍摄成电影后,金山亲自到武汉体验生活,进行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他参观了机车厂、江岸车站和当年法国厂长的办公楼,还访问了参与过“二七罢工”的老工人。那些老工人陪同金山到福建街,为他介绍当时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遗迹和老君殿地址,叙述当年房屋、街道的建筑形式和工人的生活情况,还有工人被屠杀、被焚烧的情景,以及曾玉良同志牺牲的地方。

舞台剧中主要突出了林详谦和施洋两个人所共知的人物,在改编成影片时,负责领导指出还应该表现许多无名英雄。于是,金山创造了“孙玉亮”,试图通过这个角色表现在残酷的阶级斗争中,许多无英雄为革命事业、为工人阶级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另外,该片的剧本修改过程中,吸纳了陈克寒、夏衍等文艺界领导的意见,夏衍还亲自修改了英国领事馆那场戏。

演员选择

林祥谦一角最初决定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李翔扮演。李翔因为自己没演过电影,担心演不好这个工人领袖而想辞演,经做工作才同意。然而,他进摄制组后,接到通知让他改演孙玉亮,林祥谦由青艺演员于村北京电影学院张平竞试。就在李翔准备孙玉亮一角时,人艺的院长曹禺又找他谈话,称仍决定由他演林祥谦。原来,导演金山和一些专家看了李翔拍的试片后,还是觉得他更合适。

幕后花絮

片中孙玉亮是以革命烈士曾玉良为蓝本的。为了扮演好孙玉亮,演员张平特意为角色写了自传。

为了拍摄该片,剧组道具部门向北京全市的各旧货商店、机关、团体等处去借购1921年到1923年的家具、物什。

在研究施洋的化妆时,化妆师孙鸿魁发现,真实生活中的施洋脸型瘦削,爱戴瓜皮帽。但是,演员金山脸型较圆,如果也戴瓜皮帽,更会凸现其不适于角色的缺陷,所以,他决定不让片中的施洋戴瓜皮帽,同时为演员设计了20世纪20年代知识子中流行的一种发式,使演员的脸看起来削瘦一些,以接近角色的外貌。

历史上,吴佩孚是剃光头的,孙鸿魁本打算让演员把长背头剃掉,但考虑到演员的头顶骨是方的,剃掉之后反而会给造型工作带来困难,因此,放弃了这个设计,而是创造出一种制造短光头头套的化妆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李翔第一进棚拍戏时,化妆师按林祥谦的照片资料为他推了头,刮了胡子。结果,金山看到后大发雷霆。他希望的是生活中的林祥谦——不太修边幅、胡子拉碴。剧组只好等李翔的头发、胡子长出来后再拍林祥谦的戏。由于出师不利,李翔一度想打退堂鼓,是曹禺出面,为他和金山调解,终于解开了李翔心里的疙瘩。

影片结尾有林祥谦夫妻洒泪诀别的戏,由于当时对英雄人物流泪是否合适有争论,所以最后那场戏被剪掉了。

影片评价

专业评论

正面评价

该片的蒙太奇比较流畅,镜头角度、剪辑、描写人物,都运用的比较好,能够把人物性格和环境很好的综合运用电影叙述方法,把它表现出来。(文艺理论家夏衍评)

该片的改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跳出了舞台剧的限制,而很好地掌握了电影的艺术形式的优点,而不是简单地把故事移植过去。孙玉亮英勇决斗那场戏表现了当时工人阶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无畏精神,是改编本中最精彩的一笔。群众斗争场面在电影中得到有力的渲染,几个群众场面在电影里汇成一股强烈的革命气势震撼观众,鼓舞观众,也教育了观众。这是电影的最大成功之处,也是舞台剧所不可能企及之处。(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作家陈白尘评)

该片的的英雄形象各有特色,反面人物也很生动突出,而这些正反面人物都没有因具体处理上的人多、场景大、斗争复杂,以及历史事实的限制等困难所掩盖或减弱。而且,影片生活气息浓厚,让人感到亲切可信,并为影片增添了不少色彩。(作家葛琴评)

该片用简练的笔法,很自然而突出地安排了几个主要人物的出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仅仅是开场的几场戏就使剧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主要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等清晰而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如越来越强烈的风暴,吹起一个高过一个的革命浪潮,时时刻刻都在扣人心弦。从压道车事件到建立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到大罢工,不便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显示出创作技巧上的细腻,而且无处不冲击着创作的激情。(《百花》评)

负面评价

该片的美中不足之处是音乐方面没有能与电影的其他方面相称。音乐的氛围和剧情的发展还不够协调,民族风味还不够浓,特别是音乐的时代感不强,音乐形象不鲜明。(原中国文艺网副秘书长金紫光评)

大众评分

风暴 (豆瓣).豆瓣.2020-12-04

风暴.1905电影网.2025-11-07

风暴.猫眼电影.202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