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

老城区是洛阳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洛阳市中心的东侧和北部。它是洛阳市最早的建成区之一,也是全市的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老城区辖9个街道办事处,包括32个社区居委会和11个行政村,总面积为56.74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为4.7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老城区常住人口为252165人。老城区地形复杂,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多样。它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工业经济相对不足,属于典型的生活消费区和现代商贸区。2024年,老城区生产总值达到19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8%。老城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2年的西周时期,因此得名“老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区域,也是一个文化和商业中心。

历史沿革

老城建城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042年的西周时期。北宋始设河南府城,金设“金昌府”。1948年洛阳市解放前,老城的城区基本保留了公元1217年金在洛阳设“金昌府”时的建筑格局,“老城”之名由此而来。

地理环境

位置

盘龙寨村、上凹村、徐地村、北关村及瀍[chán]河区东关办事处相邻。西工区与西工区接壤。由北向南分别与西工区红山乡蒋家沟村,西工区唐宫路办事处、凯东路办事处为邻。南与洛龙区隔洛河相望。自西向东分别与洛龙区李楼乡的曙光村、白沏村,安乐乡的汝凹村、西岗村、中岗村、东岗村相接。北与孟津区交界。由东向西分别与孟津县朝阳镇的后李村、向阳村、郑家洼村、位家坡村、周寨村,麻屯乡的水泉村,常袋乡的石碑洼村相交。

地势地貌

辖区分邙山丘陵区和城区内盆地两部分,分界线大约以陇海铁路为界。地势走向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南北高差约100米。北部地形起伏较大,含有邙山镇及所属19个行政村和洛浦办事处所属烧沟村、岳村两村。

气候

老城区年平均气温在14.2℃~14.7℃之间。四季平均气温:冬季(12月~来年2月)平均气温1.5℃~3.4℃;春季(3月~5月)平均气温12.5℃~15.5℃;夏季(6月~8月)平均气温22.8℃~26.8℃;秋季(9月~11月)平均气温12.3℃~15.2℃。

老城区年降水量在532.3毫米~685.4毫米之间。降水期多集中在每年6~8月份。从12年来气象志书记载情况反映,一般降水量为:春季104.4毫米~182.3毫米之间;夏季263.7毫米~408.6毫米之间;秋季109.3毫米~178.6毫米之间;冬季17.2毫米~37.6毫米之间。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老城区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邙山镇和洛浦办事处的行政村,全区可开发利用土地38899.4亩,其中3400亩黄色粉矿质黏土、亚黏土。褐黄色亚黏土、丘陵坡地可建砖瓦窑制作砖瓦建筑材料。相对平坦优质土地3.55万亩,适宜种植粮食、油料作物和花卉、蔬菜等。

一、耕地

耕地976.74公顷(14651.10亩)。其中,水浇地486.42公顷(7296.30亩),占49.80%;旱地490.32公顷(7354.80亩),占50.20%。

二、园地

园地151.23公顷(2268.45亩)。其中,果园135.09公顷(2026.35亩),占89.33%;其他园地16.14公顷(242.10亩),占10.67%。

三、林地

林地569.69公顷(8545.35亩)。其中,乔木林地300.15公顷(4502.25亩),占52.69%;灌木林地5.72公顷(85.80亩),占1.00%;其他林地263.82公顷(3957.30亩),占46.31%。

四、草地

草地46.61公顷(699.15亩),全部为其他草地,无天然牧草地和人工牧草地。

五、湿地  

湿地7.69公顷(115.35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我区全部为内陆滩涂。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534.33公顷(53014.95亩)。其中,城市用地2711.49公顷(40672.35亩),占76.72%;村庄用地812.37公顷(12185.55亩),占22.99%;采矿用地0.49公顷(7.35亩),占0.01%;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9.98公顷(149.70亩),占0.28%。

七、交通运输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308.08公顷(4621.20亩)。其中,铁路用地49.57公顷(743.55亩),占16.09%;轨道交通用地0.32公顷(4.80亩),占0.11%;公路用地151.25公顷(2268.75亩),占49.09%;农村道路25.21公顷(378.15亩),占8.18%;机场用地81.73公顷(1225.95亩),占26.53%。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4.22公顷(1263.30亩)。其中,河流水面73.88公顷(1108.20亩),占87.72%;水库水面0.08公顷(1.20亩),占0.10%;坑塘水面5.73公顷(85.95亩),占6.81%;沟渠0.45公顷(6.75亩),占0.53%;水工建筑用地4.08公顷(61.20亩),占4.84%。

植物资源

老城区植物大体可分为6类,分别为:

粮油类:小麦、大麦、玉米、谷子、高粱、芝麻、油菜、大豆、花生等。

蔬菜类:葱、蒜、结球白菜胡萝卜、洋葱、茄子、西红柿、青菜、卷心菜、菠菜、芹菜、辣椒、豆角、丝瓜昆仑紫瓜南瓜两吃、冬瓜等。

瓜果类:西瓜、甜瓜、桃、杏、苹果、葡萄、樱桃、枣、无花果等。

乔灌木类:松树柏树杨属、柳树、榆树、槐树、桐树、东樊各庄香椿桑树、皂角树、女贞、栾树等。

花卉类:牡丹、芍药、月季、小月季、石榴、丁香、玫瑰、菊花、蜡梅迎春花绣球科茉莉花、兰花、仙人掌科夹竹桃属夜香木等。

野草类:茅根、白草、狗尾草苍耳灰灰菜猪毛菜黄花蒿马齿苋、蒲公英、蟋蟀草等。

动物资源

老城区动物资源主要涉及以下7种,分别为:

家养动物:猪、牛、羊、驴、骡、马、狗、猫、兔、鸡、鸭、鹅、鸽等。

野生动物:野兔、蝙蝠、狐属褐家鼠小家鼠耗子、大仓鼠等。

鸟纲动物:鹰、雕、山雀科猫头鹰啄木鸟科大杜鹃、麻雀、鹦鹉、画眉、燕子、八哥、乌鸦、喜鹊等。

水生动物:草鱼、鲢鱼、鲤鱼、鲫鱼、虾、泥鳅、蟹、背角无齿蚌、水蛭等。

爬行纲:蛇、铅山壁虎等。

两栖动物:龟、青蛙、黑斑娃、蟾蜍等。

昆虫:凤蝶总科、蜻蜓、蝉、蜂、蚕、螳螂、蚊子、苍蝇、蜘蛛、蝎子蜗牛萤火虫、蚯蚓、飞蛾类瓢虫、叩头虫、跳蚤臭虫唇足纲直翅亚目天牛蟋蟀科、牛虻、蚂蚁、蚱蜢、金龟子等。

水资源

老城区地表水主要来源于二渠、三河市、二十五道沟。

老城区南部地下水比较丰富,距地面水位最浅处约30米,邙山丘陵地下水比较贫乏,水位最深处井深230米左右。水层厚度约为7米~10米,为碳酸型低矿化淡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浅层地下水动态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干旱期开采量增大,水位下降,丰水期由降水补给,水位回升快,多年动态变化不大。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8年5月洛阳市解放后,经过8年的政权建制过渡时期,于1956年1月正式成立老城区人民政府。辖四隅、四关(东南隅、东北隅、西北隅、西南隅,东关、西关、南关、北关);1957年8月东关、北关划出成立瀍河回族区;1958年8月设老城区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老城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东街、西街、西关3个分社;1958年12月老城区、西工区合并为洛北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增设西工分社;1959年3月改称洛北区人民委员会。辖东街、西街、西关、西工4个分社;1968年5月成立洛北区革命委员会。辖西关、南关、东南隅、东北隅、西南隅、西北隅、西工、金谷园8个办事处;1975年12月洛北区分为两个区。洛北区革命委员会辖东南隅、东北隅、西南隅、西北隅、西关、南关6个办事处。西工区革命委员会辖西工、金谷园2个办事处;1980年5月洛北区革命委员会改称洛北区人民政府,建置不变;1982年6月洛北区人民政府改称老城区人民政府,直至1988年建置基本不变。

1989年~1993年,政府机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为43个委(局、办公室),辖6个街道办事处。后经过1994年、1997年两次调整和机构改革,区政府机关变为17个职能部门、3个内设机构。老城公安分局、老城工商行政管理局实行市垂直领导,监察局与纪委合署办公。2000年7月市区划调整后,原郊区的邙山镇和洛北乡4个行政村划归老城区管辖,老城区并成立洛浦办事处和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农业办公室)。截至2000年12月,老城区实行了城市区管理乡镇的组织体系。

区划详情

人口民族

1990年全区共有家庭户23794户,总人口8027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3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934.8人;2000年全区共有家庭户41495户,总人口134912人(常住人口),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49人。

以2000年底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城区民族构成为:汉族139351人,占98.44%,其他少数民族18个:其中,回族1981人,蒙古族73人,满族98人,苗族3人,布依族6人,藏族4人,朝鲜族10人,瑶族3人,白族8人,傣族1人,维吾尔族5人,彝族1人,侗族1人,土家族6人,壮族19人,塔尼族1人,嗒吉克族1人,鄂伦春族2人,共计2220人,占总人口的1.56%(以上数据包括普查时的流动人口)。

经济

综述

2024年,老城区生产总值达到19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87万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5.6亿元,同比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137.9亿元,同比增长4.3%。三次产业结构为0.51:28.6:70.8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67.5元,同比增长6.6%;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692.4元,同比增长10.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44.8元,同比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3643.8元,同比增长10.8%。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20.9元,同比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882.7元,同比增长6.7%。

第一产业

老城区2000年以前没有农业。2000年6月洛阳市进行区划调整,原郊区的邙山镇,洛北乡的烧沟、岳村、工农、新生4个村划归老城区管辖并以4村为基础组建洛浦办事处。从此,老城区成为含有农村的城市区。同年9月,成立了主管农业的政府职能部门——老城区农村经济工作办公室。在农业的管理上,区委、政府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利用地域优势优先发展牡丹产业,重点发展特色养殖;实行科学种田、科学管理;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支持帮助农民打机井、修灌渠、整土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提高土地质量,提高抗灾能力;发展乡镇企业,改革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到2000年底,老城区农业总产量10288吨,乡镇企业总产值3249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0元。

2024年,老城区农林牧渔总产值1.6亿元,同比增长4.1%。全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9300.8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3109.9亩,玉米种植面积4014亩。全年油料种植面积431.8亩,蔬菜种植面积1920亩。全年粮食产量3211.9吨,同比增长2.5%。其中,夏粮产量995.6吨,同比增长6.9%;秋粮产量1852.1吨,同比下降1.02%;小麦产量995.6吨,同比增长6.9%;玉蜀黍属产量1493.1042吨,同比增长2.2%。油料产量44.4吨,同比增长1.28%;蔬菜产量4242.5吨,同比增长0.78%;食用菌产量21.8吨,同比无变化;水果产量482.6吨,同比增长1.7%。

2024年,老城区猪牛羊肉产量27.5吨,同比增长61.2%;年末生猪存栏245头,比上年增加110头;生猪出栏165头,比上年增加35头。年末牛存栏23头,比上年增加5头;牛出栏8头,较上年增加1头。年末羊存栏1260头,比上年增加982头;羊出栏853只,比上年增加376只。年末家禽存栏5000只,较上年减少305只。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06.26吨,农用塑料膜使用量8吨,农用柴油使用量37.1吨。

第二产业

1989年~2000年12年间,老城工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老城是传统商贸区,因人口稠密,地域狭小,加之缺乏技术、资金,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重工业发展受到限制。老城的区属工业企业大多是20世纪60年代初大办工业时兴起的。规模小、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产品不定型,有的厂形同作坊,工人大多是街道闲散人员和家庭妇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有20多个规模较大的企业收归市管。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属企业受自身条件和市场竞争的共同影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下降,效益时好、时坏,有的企业则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92年上半年,区属企业减少到18家,街道企业仅剩23家。下半年,市政府下放给区管理企业22家,这些企业中效益不好的占三分之二强。

1989年~1992年,企业改革形式上实行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租赁制;1993年后开始实行以股份制改造为主的多种改革形式。企业管理上,政府部门与企业逐步脱钩,管理模式转变为监督、指导、协调和服务,实行层层承包与目标责任制。企业向工业局承包,厂长(经理)对企业承包。区计经贸委和工业局负责组织对厂长、董事长(经理)的招聘、选举及承包合同的签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法律法规和强制性社会事务的执行。

区政府在宏观指导的基础上,帮助企业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对转产无望、无发展前途的企业或关、停、并、转,或“退二进三”(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到1998年底,区属企业改革、改制基本完成,全部实行了新的管理承包体制。

至2000年底,下岗工人降至500人,工业总产值上升到4.08亿元,是1989年的18倍;资产2.6亿元,是1989年的22倍。重点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248.4万元,利润总额1741.2万元,其中百万元以上23家重点企业完成增加值2536.7万元,实现利润100.8万元;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185个,从业人员1023人,营业收入6446.7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773.4万元,税金51.3万元。营业收入是1989年的20倍,工业增加值是1989年的37倍,税金是1989年的10倍。

2024年,老城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高于全市8.3个百分点。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13个大类行业中有9个生产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9%,8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同比减少5.8%,实现利润总额4697万元,同比减少22.2%。全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41.4亿元,同比增长9.6%。区内资质建筑业企业47家,比上年增加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6亿元,同比增长7.5%。

第三产业

老城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6亿元,同比增长12.5%,是2005年的2.5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4亿元,增长19.6%,是2005年的3.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亿元,增长25.1%,是2005年的7.2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亿元,增长18.3%,是2005年的3.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亿元,增长18.5%,是2005年的2.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完成17500元、6207元,分别增长7%和6%,均是2005年的1.8倍。

老城区2010年全年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完成68.5亿元,增长14.8%;增加值完成17.6亿元,增长15.4%。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结构调整项目19个,完成投资4.3亿元。洛阳风动工具、新春都制药等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成长。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累计为17家企业协调贷款9500万元;洛阳市居兴小额贷款公司开业运营,洛阳通宝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审批开业。全区限额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62家,占限额以上企业总数的98.3%,其中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12家,超亿元企业7家。

2024年,老城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6.4亿元,同比增长6.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3亿元,同比增长10.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8亿元,同比增长2.2%;金融业增加值2.1亿元,同比增长0.7%;房地产业增加值18.4亿元,同比下降0.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2.7亿元,同比增长0.1%。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7.1%。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4000万人次,同比增长30.1%。旅游总收入约300亿元,同比增长33.22%。

2024年,老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4亿元,同比增长6.9%。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73.8亿元,同比增长6.4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9.6亿元,同比增长10.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吃穿用类同比增长12.6%、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22.5%、日用品类同比增长70.6%、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同比增长33.8%、汽车类同比增长8.8%。全年全区外贸进出口额2.1亿元,同比增长8.76%。

文化

老城区文物古迹众多,现存文物古迹6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

主要文物古迹:朱文公祠、妥灵宫(又名关林)、五圣堂董公祠、四眼井、天津桥、洛严关、察罕贴木儿墓、王家节孝牌坊、明福王府、洛阳县衙、祖师庙三官庙文峰塔、钟鼓楼、河南府文庙、安国寺、山陕会馆、金谷春晴

地方特产

洛阳名吃以老城风味小吃为代表,老城风味小吃解放前多集中在西华街一带,20世纪80—90年代大多集中于现青年宫与兴华夜市。其90%以上为个体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城的小吃业发展繁盛,经营者之间相互竞争、互为补充,一些小吃在保留传统特点和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又融入新的创制,以及引进外埠小吃加以改良,更适合现代人口味和本地人的饮食特点和习惯,并逐渐演变为本地名吃。

其代表有:洛阳水席、洛阳燕菜不翻汤、云腾、浆面条、调浆饭、糊涂面、蒸肉揪片、豆沙糕、豌豆糕潘金和烧鸡

交通

区内交通发达,310国道207国道连霍高速等多条公路穿城而过;王城大道、定鼎路、中州路、九都路、唐宫路等市级道路横贯辖区;位于邙山镇洛阳北郊机场已开辟了近10条国内航线。

社会

教育

1989年至2000年,政府对教育的发展制定了长期规划,累计投入上亿元,增添了教学设施、设备,彻底改善了全区的办学条件,开办了多种类型职业学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学校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结构向多元化转变;教学设备向现代化转变。1993年老城区被评为河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1995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法,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达到省定标准,经省验收被评为“两基”合格单位,2000年经考核定为“两基”巩固提高合格单位。

2013年,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全区共有小学20所,214个班;区属中学3所,21个班;特殊教育学校1所,3个班。中小学在校学生达11226人,其中小学生10459人,中学生767人,共有教职工568人,其中小学486人,中学82人。特殊教育在校生46人,特殊教育工作者11人。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科学历以上专任教师352人,教学环境和设施不断改善,年末学校占地面积达2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各类学校拥有固定资产七千多万元。

2024年末,老城区共有小学18所,2个教学点,300个班,中学2所,85个班,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9个班,其中:2024年新增民办小学0所,0个班。小学在校学生达14414人,中学在校学生3854人,共有小学教职工708人,中学教职工342人。特殊教育在校生51人,特殊教育工作者13人。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科学历及以上专任教师数969人,其中研究生94人。教学环境和设施不断改善,年末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达20.54万平方米,各类学校拥有固定资产1.82亿元。

科技

1989年至2000年,累计投入科研经费80余万元,取得科研成果30多项,改造传统项目12个,科技收入在经济收入中的比重以20%的速度逐年增加。2000年加强了对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在牡丹种植、特色种植和养殖业上取得了进展,培育特色品种120多个,提高了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2024年,老城区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建市级研发平台5个,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69家,通过省级验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个,技术合同成交额1.91亿元。信成精密被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双元围棋获评第二批河南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青创大厦获评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文化

2024年,老城区打造状元红办事处邙山片区邻里中心、邙山办事处苏滹沱社区、西关办事处玄武门社区社区邻里中心精品书屋3个;图书馆及12座城市书房共接待读者36.75万人次,图书借阅量18.56万余册,办理读者证456张,开展各类阅读推广活动330余场,开展流动服务下基层20次。2024年,老城区图书馆探索创新发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将城市书房转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重要抓手,持续提升城市书房服务效能。2024年11月,九龙鼎城市书房成功上榜河南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

2024年,老城区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活动27场,举办“诗韵新年心向未来”诗歌朗诵音乐会、“穿越盛唐洛阳年”2024年老城区沉浸式民俗表演、“人民文旅唱起来”——“洛邑有戏”戏曲名家展演。持续开展“豫出彩一起来”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包括牡丹文化节“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月”活动、“中原舞蹁跹”广场舞大赛老城区选拔赛、“唱响新时代”群众合唱大赛老城区选拔赛、“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咱村有戏”戏曲好声音选拔等活动。同时开展“文化老城”艺术学堂公益培训课程,共开展书法、舞蹈、古筝古琴等课程181节;在北大街社区、公园巷等社区开展舞蹈、书法等文化进社区培训64节,全年培训群众5000余人次。开展汉服妆造培训3次,培训人数150人。指导汉服研究院发布《汉服术语》《汉服设计通则》,举办“华夏秀”新品发布会。

体育

1989年后,老城区体育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体育事业的管理由过去的“官”办型转向了“官办、民办”相结合,形成了政府主管、社会协办、全民参与的新格局;体育设施增加,活动场地扩大,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新颖性、趣味性、竞技性的运动项目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小学生以体育达标为主;专业体校以培养体育人才为重点;人民群众以健身和娱乐为目的。2024年,老城区举办“社区运动会”等活动3场以上,惠及群众2000人以上。

卫生

1989年后,卫生事业空前繁荣,医疗机构打破了国家垄断局面,呈现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等诸多经营主体,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市场竞争的局面初步形成。特别是从1996年医疗体制改革后,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看病就医由国家、集体包揽的福利型转向社会医疗保险形式,服务体系渐趋完备,管理逐步科学。

2024年,老城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8家,卫生院1家,标准化卫生室23个,共计60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依托9大平台系统,围绕12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提供医疗服务。

社会保障

2024年末,老城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40607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4014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2115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27223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304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33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8244人。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9696人次,新增技能人才5824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694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801人。

2024年,老城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8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0处。区级特困供养中心1个,建成20个老年助餐设施,老城区养老服务平台入网任务人数达到4万人。2024年共为704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64.665万元,为1873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166.02万元。共发放城乡低保金728.17万元,发放特困供养金158.97万元。2024年临时救助困难群众52人,发放临时救助金10.34万元。

2024年,老城区为4名孤儿发放生活保障金4.41万元,孤儿生活费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3名孤儿发放助学金2.2万元。现有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5人,按照最新标准核减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进行发放,共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补贴21.6万元,做到“应保尽保”。2024年共办理收养手续5例,合格率100%。已建成的11个儿童之家能够积极组织儿童开展绘画比赛、手工活动等,为儿童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和用品,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全区共有困境儿童189人,为辖区符合低保条件的所有困境儿童办理低保或特困,低保或特困享受率达到100%。

人居环境

2024年,老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0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83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47微克/立方米。南洛河白马寺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潞泽会馆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3.3%。全区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

获得荣誉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特色小吃百佳县市。

2020年7月,获得中国交通安全百佳县市称号。

2020年8月,老城区入选2020中国职业教育百佳县市,排名91位。

2025年5月11日,2025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发布,老城区位列第79位。

数据老城.老城区人民政府.2024-09-03

洛阳市老城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老城区人民政府.2025-09-15

历史沿革.xianyu.chinaxiaokang.com.2020-03-28

地理环境.xianyu.chinaxiaokang.com.2020-03-28

自然资源.xianyu.chinaxiaokang.com.2020-03-28

洛阳市老城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洛阳市老城区人民政府.2022-04-19

老城区.今日头条.2021-05-20

政府工作报告.老城区人民政府.2025-09-15

新闻浏览.小康网.2021-05-23

新闻浏览.小康杂志社.2020-07-27

“2020中国职业教育百佳县市”榜单发布:助力校园社会间“最后一公里”.中国小康网.2020-08-12

观山湖区跻身全国百强!《全国市辖区旅游研究报告2025》发布.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