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英文名Naval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海军军医大学,也称第二军医大学,坐落于上海市,是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和军队“双重”学科建设院校、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36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校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大学前身是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1949年9月成立,1951年被命名为第二军医大学。历经变革,最终2017年转隶海军,定名为海军军医大学,并对外保留第二军医大学校名。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占地面积为110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7万余平方米,设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26个二、三级国家重点学科;有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3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共有教职员工1万余人,在校学生近7000人(其中研究生近1300人)。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军队后勤科研重点实验室1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6个;拥有中国唯一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建有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在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601-700,在2023年U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389名。
历史沿革
华东人民医学院
1947年2月,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成立。
1949年1月,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党委开始决定招生办学。3月,学院抽调一些干部,组建招生组进行招生工作,随后华东医务干部学校在江苏省扬州市设立,不久华东医务干部学校改名为华东医学院。9月12日,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在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通过接管、合并和广纳人才,迅速组建成为一所新型的军医学院,同时举行开学典礼,届时学院隶属于华东军区后勤部。
第二军医大学
1950年10月,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上海军医大学,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管辖,校名由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为学校题写。
1951年7月9日,学校正式更名为第二军医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陈毅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66~1969年,文革时期,因“文化大革命”中止招生。1970年恢复招生,由部队选送,学制为3年。1969年8月29日,总后勤部党委提出《关于医科院校调换校址的报告》,被军委办事组批准,10月,学校获批迁至第四军医大学原校址。
1975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学校迁回上海原址。
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1999年,海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获批并入第二军医大学。
2012年,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入选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16年,学校转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训练管理部,不再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2017年6月,由于军队改革,学校转隶海军,并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对外仍可称第二军医大学。
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海军军医大学入选。
学校规模
院系概况
截止2024年5月,学校设有8个院系,11个专业。学校拥有四个学科门类和应用心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药学、中药学等7个类别的专业。
师资力量
截止2024年5月,学校有6名院士,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学校拥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名,“973”首席科学家8名,“中国青年科技奖”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7名、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3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270余名。
学科建设
截止2024年5月,学校设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2个,位全国医科院校并列第一;国家二、三级重点学科26个,位全军医学院校第一;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7个,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3个,总后勤部“53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个,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6个。有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3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学校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居全军院校首位。
教学情况
截止2024年5月,学校国家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数量稳居全军医科院校之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学校入选18篇(1999年-2013年),位列中国医科院校第一,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3篇,《医学免疫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思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膺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位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共同完成的《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先后培养了8名两院院士、8名“973”首席科学家、21名“长江学者”、7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名“何梁何利奖”获得者、56名国家“杰青”、47名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获建免疫与炎症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11个国字号科教平台,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创新团队。
合作交流
截止2024年5月,学校先后与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昆士兰大学、泰国皇家陆军医学院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0余所名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每年选派30余名本科生出国游学交流;接待外国部长级以上领导来访200余人,为100多个国家培训了1500余名军事医学留学人员,同时与地方综合性大学合作培养临床医学八年制学员。
附属医院
截止2024年5月,学校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分别为上海长海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学校有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为三级乙等医院。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是第二军医大学的第一临床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年门急诊量120 万余人次,收治病人3.5万余人次,展开床位1500余张。设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5个博士点,40个硕士点。每年完成军医、海医、药学、护理等专业和外国留学生共30余个班次2100多名学员的教学任务。医院设有普外、骨科、烧伤、胸心、中西医结合1临床、影像医学、消化医学等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拥有全军专科研究所、中心5个,全军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领先专业重点学科、示范学科各1个,是全军临床药理基地。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
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设有22个博士点,30个硕士点,是临床博士后流动站单位。拥有200余名专家教授,其中博士生导师30名,硕士生导师12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4名,30余名专家在国家、军队学术组织任职。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
由肝脏外科学家吴孟超院士创建并领导,是国内外首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肝胆外科医院棚硼旦外科研究所,是第二军医大学第三临床附属医院,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是1996年全国第一个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肝胆外科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设有特需诊疗科、肝外一科、肝外二科、腹腔镜病区、胆道外科等15个临床科室和实验诊断科等10个医技科室,并设有中美合作肿瘤免疫和基因治疗中心、中日合作内窥镜治疗中心、中德合作生物信号传导研究中心以及肝脏移植中心。该医院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17项。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
始建于1943年,是隶属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的公办三级乙等综合医院,2020年被评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获批国家住培基地,是上海市首批区域性医疗中心,浦东新区金桥医联体党建联盟牵头单位。医院是全国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连续十二届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肝癌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6个,世界卫生组织在华合作中心2个,全军重点实验室10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6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设有2个研究院。
学术期刊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于1980年6月创刊,原名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由海军军医大学教研保障中心主办,主编为吴孟超,影响因子为1.48,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CSA》(CS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主要报道内容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医学、药学和中医学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2000年获“1999年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全国高校学报第三名 ,2002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2004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解放军护理杂志》:
于1983年创刊,由原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第二军医大学主办,是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全军性护理专业学术研究类期刊。复合影响因子为0.609,综合影响因子为0.550,获评国家统计源期刊和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等重要数据库收录。
《药学实践杂志》:
于1983年创刊,由第二军医大学和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为双月刊,是国家级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内容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及时介绍国内外药学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成就,沟通药师与医师、护师之间联系,互通情报,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用药提供理论和实践资料。主要以医院药师和临床医师为主要对象。被CA 化学文摘(美)、维普(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国知网(中)、万方(中)收录。
《药学服务与研究》:
于2001年创刊,由海军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为双月刊,是中国第一本有关药学服务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影响因子为0.64。被上海图书馆、知网(中)、CA 化学文摘(美)、国家图书馆、维普中)、万方(中)、文摘与引文数据库收录。
科研成就
截止2024年5月,学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学校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发表SCI论文共3000多篇,多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
学校排名
在在2023年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位列第601-700名。
在2023年U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位列第1389名。
校园文化
校徽
校徽整体以圆形外观为基础,主体背景为深蓝色,配以麦穗黄的橄榄枝和正红的五星。
校徽外圈为校名中文和英文全称,中文字样沿用陈毅题写字体。内圈下部蓝白相间,底图中含有世界地图元素。
校名
校训
求实、创新、严谨、献身
校歌
歌名为《海军军医大学校歌》,由任红举作词,印青作曲
内容:
遥望吴淞口的船影倾听黄浦江的涛声
繁花绿叶拥抱着校园
医学战线桃李满军营
求实创新严谨献身
多彩的理想照亮一生
这里青春开花的地方
奉献中有我们锦绣前程
这里青春开花的地方
奉献中有我们锦绣前程
军旗在彩霞里飘动
陈毅元帅书写光辉校名
前辈用心血培育了我们
我们高高托起医学彩虹
救死扶伤服务军民
戎装披雪继续长征
我们和军校展翅同飞
跟着祖国太阳一起上升
我们和军校展翅同飞
跟着祖国太阳一起上升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以上参考数据截止日期为2024年5月
历任领导
杰出校友
校园风貌
毓秀园
秀园是校园内的一个观景公园,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地势平坦,园内有较大面积的水池,一池碧水,池面建有一座小桥,池中建有四角尖亭和其他古建筑,主体建筑以外,有各处亭台、游廊点缀,池旁遍植杨柳树和香樟树等植物,岸上多绿茵草地。
问湖
问湖位于学校教学楼旁,地势舒缓,湖边有几排杨柳和其他树木,湖面开阔,水质清澈。
军大会堂
会堂是学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面积大,常用于举行学校毕业典礼和重要奖项的颁奖典礼,是举行大型会议、学术报告、文艺演出等活动的重要场所。该会堂设有地上三层楼,正门刻有“军大会堂“字样,且正中方带有巨大的红色五角星。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25日,学校获得2018-2019年度“无偿献血先进部队奖”。
2022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评选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校。
校园活动
学校每两年举办“军大艺术节”“军事运动会”和“学生团队文化节”,经常性地开展“军校大讲堂”“学员讲堂”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现有学生团队30余个,涉及众多兴趣领域;学校不断加强军乐团、舞蹈队、专家教授合唱团等品牌文化队伍建设,打造出“红十字”勇士、海狼和战救三支突击队,先后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军内外竞赛并取得成绩。学校连续30余年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4次被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表彰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