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英语:Minzu Normal University of Xingyi,缩写:MZNUXY),简称“兴义师院”,位于中国贵州省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学校地址为兴义市顶效开发区兴义路1号,是贵州省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共建的一所地方性全日制本科院校,实行“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管理体制。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肇基于1813年重建的笔山书院,1904年改为兴义高等小学堂并设立师范讲习所,1952年改为贵州省兴义师范学校,开始现代师范教育。1975年设立为兴义地区“五零七”师范大学,197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兴义师范专科学校,历经黔西南民族师专、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2001年开始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培养本科学生,2009年升格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16年被批准为“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3年12月,学校由“省州共管、以州 为主”的管理体制调整为“省政府统筹管理、省教育厅主管”的管理体制。
截至2025年4月,学校占地面积1118亩,建筑面积31.4万平方米。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资源总量为145.68万册,电子图书124.13万种(册),电子期刊1.39万册。学校有12个二级教学学院,43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学校获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截至2025年5月,学校获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4门;获贵州省重点学科5个,贵州省一流(培育)学科1个。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省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2个。现有教职工745人,专任教师565人,其中高级职称322人,博士学位教师140人、硕士学位教师400人;外聘教师138人,外籍教师3人。学校现全日制在校生11023人。
历史沿革
兴义师范学校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肇始于1813年重建的笔山书院。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笔山书院经过扩建,成立公立高等小学堂,内设师范讲习班,1906年更名为师范传习所。此后,先后改称初级简易师范学堂、简易师范学校等名称。1922年停办后,一直到1946年,开始在县立中学附设初级简易师范班。
1951年秋,兴义中学设师范部。1952年,贵州省立盘县师范学校迁入兴义市,和兴义中学师范部合并,成立贵州省兴义师范学校。
兴义师范专科学校
兴义师范学校从1958年开始举办师范专科班,分为文、理两个组,招收学生37人,本期学生毕业后停办。
1975年8月,在贵州省兴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设立贵州省兴义地区“五▪七”师范大学,所招收的学生除少数原在职学员回原单位工作外,其余全部回原所在公社安排任教。
全国恢复高考后,兴义地区“五▪七”师范大学于1977年改为“贵阳师范学院兴义师范专科班(大专班),纳入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学制为两年。
1978年4月,“兴义师范专科班”改称兴义师范专科学校。1983年,更名为”黔西南州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6月,更名为“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从2001年开始,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始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本科学生。2005年,兴义师范学校和安龙民族师范学校并入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9年升格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实行“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办学模式,成为一所地方性的全日制本科院校。
2016年12月12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12月28日,经贵州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新增为“十三五”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列为贵州省第二批应用型发展转型试点高校。2019年开始,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与宁波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并开始招生。2023年12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等学校共同发起成立国际山地旅游与户外运动人才培养联盟。同月,学校由“省州共管、以州为主”的管理体制调整为“省政府统筹管理、省教育厅主管”的管理体制。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4月,学校有12个二级教学学院,42个本科专业。
师资情况
截至2025年4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有教职工750人,专任教师561人,其中高级职称266人,博士学位教师123人、硕士学位教师337人;外聘教师112人。学校有贵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千”层次人才、贵州省百千万人才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管专家等省州级称号性人才29人次。“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优秀教师”“贵州省教学名师”“黔西南州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67人次。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4月,学校获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获贵州省重点学科5个,贵州省一流(培育)学科1个。
教学情况
截至2024年5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62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省级一流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贵州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1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社会科学基金、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80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3项、三等奖8项;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12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教师共发表论文近4400余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共700余篇,SCI、EI、ISSHP 等收录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和著作200余部;获国家级语言文字基地1个。
一流课程
教学实践基地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加强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合作,建设教育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行业、事业单位和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截至2022学年,兴义市民族师范学院共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27个。
2019年,贵州省社科联批准成立“山地旅游教育与推广中心”,成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成立的第一家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
2022年9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思用合一”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被贵州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宁波大学、云南大学、华侨大学、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高校,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澳门、台湾地区40余所高校和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师生交流、科研合作、资源共享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展开了合作与交流。通过贵州省“千人海外留学计划”等平台,选派5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成功举办黔台大学生“电子商务助农创新创业研学营”“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市”台湾学生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康养人文研习营,中韩大学生语伴活动、波兰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等师生交流活动;邀请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及澳门特区、台湾地区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图书馆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有1所图书馆,始建于1979年,截至2024年5月,图书馆总面积图书馆2.7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86.08万册,电子图书100.18万册,数字资源12个。图书馆购买有“读秀”学术搜索、CNKII期刊、硕博论文数据库、超星学术视频、银符考试题库、百度文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地方志、超星移动图书馆等各种数据库16个,文献信息资源覆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门类,实行全开架计算机联网服务、管理。
期刊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主办有综合性学术期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52-1153/G4,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0673,双月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该学报创刊于1987年5月,1999年6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公开出版刊物;2000年起被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2001年荣获贵州省社科学报质量进步奖;《学报》常设栏目有:理论探究、哲学研究、美学研究、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化研究、民族学与民族文化研究、语言研究、文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有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国际山地旅游发展研究院、布依族苗族文化遗产研究院等23个校内科研机构、中心。4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4个州重点实验室,7个研究(推广)中心及研究院,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州级眼训基地。
科技成果
2009年,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后,截至2024年5月,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获得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6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教师发表论文近4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700余篇,SCI、EI、ISSHP等收录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和著作200余部。
学校排行
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2024中国大学排名中,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位列第532名。
校园文化
校训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校训是:勤学、尚美、求实、创新。“勤学”是指倡导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尚美”指对美的追求和塑造,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统一,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旨在培养具有美的品德、美的情操和美的行为的人才;结合“求实”和“创新”共同体现了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
校徽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校徽为双环形设计。中间核心图案由山峰变型而成,上半部是山峰的层叠,下半部分为不息的江河、蜿蜒的山路的图案,沟壑纵横、巍峨耸立,表现学院在高原喀斯特地区群峰环抱中。左下方是汉字“毛”字的变型,上下结合形似“笔”字,表现学院的前身源于以“笔架山”命名的笔山书院。右下部是基石,使标识整体稳固,蕴含“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社会发展宗旨和内涵,以及开拓进取、培养创新人才,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标识左侧为蓝色,象征智慧的蓝色,是大海,是蓝天,宁静、深邃,代表学海的宽广、师生的胸怀,右侧为红色,象征喜庆、兴旺、发达、忠诚,是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色,象征着学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历史使命。山峰下部中间位置的数字“2009”表示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时间。校徽外环的上部为学校中文名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下部为学校的英文译名“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整体颜色为白底篮字。
校歌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校歌是《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校歌》,由马臣雨作词,杨世锰作曲。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2011年3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首届领导班子显示,党委书记为邵安民,院长为韦磐石。
2015年6月,吕国富任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刘照惠任党委副书记、院长。
2020年7月,缪坤和任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刘照惠不再担任院长职务。
2022年8月,丁湘梅任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院长,缪坤和不再担任院长职务。
校区环境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共有3个校区和1个办学点,校本部位于兴义市顶效开发区(中心校区),市内校区位于兴义市区,安龙校区位于安龙县城。
中心校区
中心校区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校本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州府所在地兴义市顶效开发区木陇街道兴义路1号。中心校区也是学校的新校区,处于不断建设中。有文科综合楼、行政楼、教学楼等设施。
市内校区
市内校区位于贵州省兴义市湖南街32号,设有学校行政楼等。兴义民族师范学校官网显示,2021年7月27日,学校在市内校区组织2021年硕士研究生引进体检工作。2018年的招生简章显示,学校的招生就业处设在市内校区。市内校区的笔山书院旧址是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肇始地,校区内有笔山书院遗址“泮池”,建设有笔山文化长廊等纪念设施。
安龙校区
安龙校区位于贵州省安龙县城杨柳街18号,继续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博德学院等院系在安龙校区开展教学、培训和招生。
九丘田办学点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官网信息显示,九丘田办学点属于学校体育学院的办学点,建设有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警务室、运动场馆和校园文化建设设施等。
知名校友
学校荣誉
2012年2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荣获2011年度”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2年3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荣获贵州省2009—2011年“全省文明单位”称号。
2013年5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被国家教育部评为2012年度“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4年3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被贵州省教育厅评为“贵州省特色文化学校建设单位”。
2017年9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被评为贵州省““十二五”时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