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条麦蛾

桃条麦蛾是一种属于鳞翅目的昆虫,隶属于麦蛾科。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地区的乌鲁木齐沙枣主梢,以及李属(Prunus)的核果上,尤其是扁桃、杏、桃和李等果树。这种昆虫的主要食物来源包括梨的新梢。桃条麦蛾是桃和杏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幼虫会对新梢和花朵造成损害,而成虫则会危害果实,从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在黎巴嫩,桃条麦蛾对扁桃的影响较小,而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它们对扁桃的直接危害较大。

形态特征

成虫

桃条麦蛾的成虫体型较小,体长约5.5-7毫米,翅膀展开可达12-15毫米。身体背部呈现灰黑色,腹部则是灰白色的。头部覆盖着褐色的鳞片,触角基部周围的区域一直到头顶都有灰白色的毛簇。触角细长且丝状,大约达到翅膀长度的三分之二。下唇须伸出头部上方,雄性的下唇须第二节膨大,下方带有毛丛,第三节则隐藏在第二节的鳞毛中;雌性的下唇须第一节和第二节较短,第三节细长并突出头顶,非常显眼。前翅形状类似披针形,加上边缘的毛发显得像浆形,颜色为灰黑色,前缘中央有一条长条形的黑褐色斑块,中室位置有一个纺锤形的黑褐色斑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规则的黑褐色和灰白色的条纹。后翅为灰色,后缘和外缘具有较长的毛发,基部尤其长。后足腿节上覆盖着长长的灰白色毛发。

桃条麦蛾的卵呈椭圆形,初始时为白色,随后变成淡黄色,即将孵化时转变为灰紫色。卵的表面有许多皱纹。

幼虫

刚孵化的幼虫体长约为0.7-0.8毫米,最初为白色,经过2-3小时后变暗红褐色,头部、前胸背板和胸足呈现出深褐色。成熟幼虫的体长可达10-12毫米,头部宽度为0.8-1毫米,头部、前胸背板和胸足均为黑褐色,肛门上的板子为褐色,臀部则为污白色。腹足的趾钩为全环型,其中双序占四分之三,单序占四分之一,臀足的趾钩为双序缺环型。

桃条麦蛾的蛹体长约为5.5-7毫米,胸部宽度为1.4-1.9毫米。颜色为褐黄色,体表覆盖着绒毛,臀棘共有24根,呈小钩状。

生活习性

桃条麦蛾在新疆地区一年经历四个世代,以幼龄幼虫的状态过冬。次年的四月份,当旬平均气温达到十摄氏度左右,叶芽开始萌动时,幼虫便开始活动并取食。经过十八至二十五天的时间,幼虫进入蛹化阶段。蛹期持续十至十二天后,成虫出现。成虫的寿命通常为八至十二天。其他世代的卵期为六至十天,幼虫期为十天左右,蛹期为八至十三天,成虫寿命为两至九天。每个世代的大致时间为一个月。第一代出现在五月至七月初,第二代在七月上旬至八月上旬,第三代在八月上旬至九月上半月,第四代则以幼龄幼虫的形式过冬。成虫多在夜晚活动,白天则躲在树叶背面或其他隐蔽的地方。虽然它们对光线有一定的偏好,但对糖和醋的味道也有一定的吸引力。成虫在第二天的凌晨两点至早上七点之间交配,交配过程可持续二十分钟至三个小时。

分布与传播

桃条麦蛾原产于地中海地区,通过成虫的小范围飞行进行扩散。在国际间的传播主要是随着果实或寄主的繁殖材料,或者包装材料进行的。

为害特点

桃条麦蛾是桃和杏的一种重要害虫。第1代幼虫主要危害新梢和花,而下一代幼虫主要取食果实。这2种危害都可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在黎巴嫩,由于各种原因,桃条麦蛾不取食扁桃的果仁,故对扁桃的危害并不严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幼虫取食新叶和新枝及在果实上危害,由此可对扁桃产生直接危害。

桃条麦蛾.桃条麦蛾.2024-11-08

桃条麦蛾 Anarsia lineatella.主要入侵生物标本信息管理库.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