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骨密度
编辑:浩

骨密度(bone 密度),全名骨骼矿物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体积密度)或者是单位面积(面积密度)所含的骨量,是判断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骨密度的标准因人而异,中国以通过调查中国北方汉族健康人的骨密度值确定峰值骨密度年龄、大小及各年龄段的正常值。其指标参考值:T值为一个相对值,1~-1标准差为正常骨密度范围,-1~-2.5标准差为骨量减少,<-2.5标准差为骨质疏松症。其测定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定量CT(QCT)、定量超声(QUS)、单光子吸收测定法(SPA)。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可分为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

和骨密度相关的疾病有骨质疏松症。改善骨密度的方法有多吃富含钙、维生素D蛋白质的食物;进行负重运动及力量训练;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久坐;以及药物治疗。

定义

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体积密度)或者是单位面积(面积密度)所含的骨量,是判断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参考值

骨密度的标准因人而异,中国以通过调查中国北方汉族健康人的骨密度值确定峰值骨密度年龄、大小及各年龄段的正常值

T值和Z值是评价骨密度的两个指标,两者均为相对数值。其中,T值是将受试者的检测结果与30~35岁健康年轻人的骨密度值进行比较,诊断骨质状况(见下表)。Z值是将受试者的检测结果与同年龄、同性别、同体型的健康人的平均值进行比较。Z值>-2,表示骨密度在正常同龄人范围内;Z值≤-2,表示骨密度低于正常同龄人。T值和Z值结合起来进行判断更准确。

测定

测定意义

骨密度测定可以评估骨的实际密度或全身骨总量以及其他参数,如骨面积密度或声速。骨密度测定可帮助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症风险,及早给予适当治疗以防止骨折以及疗效观察。

测定人群

1.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绝经后骨质流失加速与雌激素缺乏有关。

2.儿童:人体90%-95%的骨量积累是在儿童期到青春期内完成,这段时期是影响成人骨量峰值与预测骨质疏松风险的关键时期。

3.放化疗后肿瘤患者: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放化疗可能引起继发性骨代谢异常会导致肿瘤患者的骨密度发生明显变化,进一步导致骨质疏松。

4.肥胖人群:骨密度仪除了测量骨密度值以外,还可以测量体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人口老龄化加剧,肥胖及骨质疏松症已成为重大公共健康问题。测量体脂对于肥胖人群也尤为重要。

测定方法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

20世纪80年代中期,骨密度测量主要用于研究。直到1987年,双能X线吸收扫描仪才开始用于实践。通过检测特定的骨骼,通常是脊柱、髋、腕,然后将这些骨骼的密度与年龄、性别和大小的平均指数进行比较,由此产生的值被用来确定骨折风险和骨质疏松症所处的阶段。其原理是通过X线管产生独立的双能量光子,通过单独测量这两种能量光子的吸收情况,计算出骨组织等量吸收的部分,从而消除软组织的影响。

定量CT(QCT)

计算机断层摄影(CT)已在临床放射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QCT能精确地测量目标部位的骨密度,能分别评估骨皮质和骨松质的骨密度。临床上骨质疏松症引发的骨折常位于脊柱、股骨颈和桡骨远端等富含松质骨的部位,运用QCT能观测这些部位的骨质变化。

定量超声(QUS)

因其无辐射和诊断骨折较敏感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利用声波传导速度和振幅衰减能反映骨质含量多少、骨结构及骨强度的情况,与DEXA相关性良好。该法操作简便、安全无害,价格便宜。所用的仪器为超声骨密度仪。

单光子吸收测定法(SPA)

利用骨组织对放射物质的吸收与骨矿含量成正比的原理,以放射性同位素为媒介,测定人体四肢骨的骨矿含量。一般选用部位为桡骨和尺骨中远1/3交界处作为测量点。该方法在中国应用较多,且设备简单、价格低廉,适合于流行病学普查。但该法不能测定胯骨及中轴骨的骨密度。

影响因素

骨密度是判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影响骨密度的因素很多,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进行影响骨密度的因素分析时,应对运动方式和水平、饮食习惯、身体成分、年龄的大小、相关疾病的发生等方面进行分析。

运动因素

运动强度对预防骨密度的影响

运动能有效刺激人体骨骼,加速骨的新陈代谢,提高峰值骨密度和骨量,延缓骨量的流失,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办法。经学者研究表明,干部和妇女的骨密度低于工人和农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劳动强度的人,其骨密度存在不同。同时有大量研究表明,规律适当强度的运动对人体骨密度的增长有积极的影响,其中就包括运动可以促进骨密度的增加并增大骨峰值。运动可以提高人体钙的吸收率,通过运动,可以提高骨量,防止骨质流失,减缓骨质疏松症骨折

运动方式对骨密度的影响

不同运动方式对骨密度的影响不同。运动对骨密度有积极的影响,如何选择运动是目前研究的前沿热点。运动强度大的运动如篮球、排球、网球等有利于骨密度的增加,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在短时间内对骨密度的增加没有显著影响。经学者研究发现,篮球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明显高于其他运动项目。篮球运动是一种对抗性的力量项目,而篮球运动的训练多为力量训练和体能训练,有增加肌肉力量和刺激肩部、腿部骨骼的特点。游泳是一项非抗重力的运动,它缺乏对骨骼的压力刺激,其效果对比篮球运动较差。究其原因是篮球、羽毛球是在短时间内是一项高强度运动,骨骼在运动时承压加大,对骨骼的刺激性更强有关。另有学者研究表明,长期进行篮球运动的青年学生脚跟骨密度显著高于无运动的青年学生,且根骨密度高于桡骨、尺骨密度。还有一些研究也表明骨密度与运动承重部位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研究表明不同运动方式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关系,但不能抛开年龄一概而论。力量训练能促进肌肉的增强,同时对骨骼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老年人由于骨骼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少,脆性大,易发生骨折,高强度的运动对老年人来说并不适合,反而更易造成骨折,建议以长时间,运动小的运动为主,而青少年则可根据需求制定运动计划。

饮食因素

营养素对骨密度的影响

饮食是人体获取营养物质的途径,饮食习惯与骨质疏松症有着密切的联系。骨营养是人体通过摄入食物中的营养素,特别是通过吸收钙、磷和镁等无机盐来实现的。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骨骼中钙含量直接影响骨密度。经研究者研究显示,40岁以后,人体总矿物质含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这与人体血液中镁和铁的流失有关。一些研究表明,饮食中钙、磷、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不足,或者消化吸收不良,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年龄和性别对饮食钙含量的要求不同。人体通过摄入钙可以减少骨质消耗的损失,减少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可能性。另有学者研究比较了经常喝牛奶和不喝牛奶的人的骨密度,发现经常喝牛奶的人比不喝牛奶的人的骨密度要多,证明补钙对骨代谢有积极作用。还有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积极补充钙的同时补充相应的含镁,锌、铜等营养物质对预防骨质疏松可能有积极作用。但也有研究表明磷的摄取量应适度,钙磷比应为2:1。若磷摄入过多会导致钙摄入不足,当两者比例小于1:2时,骨骼中的钙溶解量和脱出量会增加。

膳食模式对骨密度的影响

在日常饮食当中,注重饮食的多样化以及营养素的全面化是有必要的。钙制剂不易被人体吸收,如果人们同时摄入钙和维生素D,维生素D会增加肠道中钙的摄入量。因此选择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与富含钙的食物同时摄入可大大提高人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含有大量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鱼、橄榄油、家畜肝脏、蛋黄、瘦肉、牛奶等。营养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因素。身体提供的营养,能够维持机体的各个方面的运作。因此,饮食对骨密度的影响不容忽视,人体所需的营养不仅要保证全面摄入,还要保证不同营养成分之间的平衡。

不良生活习惯因素

生活习惯也是影响骨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某些行为习惯如吸烟、酗酒、长期饮用碳酸饮料等会对骨的钙吸收、骨细胞生长产生影响,降低骨中钙、磷等矿物质含量,使骨密度低于正常水平。

吸烟对骨密度的影响

一些学者研究证实长期吸烟者的骨密度比非吸烟者低,吸烟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子之一。香烟中烟碱能加速人体钙流失使正常钙吸收减少,同时减少体内激素雌激素分泌,降低骨代谢速率最终导致骨质流失。香烟烟雾病混合物中含有众多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砷等会对骨细胞产生毒物影响。但吸烟是否对骨密度产生影响,在目前的研究中仍没有统一的结论。吸烟对骨密度的影响与吸烟者年龄、吸烟量均有一定关系。另有学者研究表明,50岁之后的吸烟者骨密度流失加快,而50岁以下吸烟者骨密度对比非吸烟者无显著差异。还有学者研究发现每天吸烟数大于或等于15支的吸烟者骨密度对比吸烟小于15支的吸烟者低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吸烟量可能是吸烟影响骨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饮酒对骨密度的影响

饮酒也是影响骨密度的一种因素。一些学者研究成果显示,饮酒会减少钙肠道吸收,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原因是乙醇会对性腺细胞产生毒性反应,致使骨量丢失。若是大量饮酒还会损伤肝功能,抑制维生素D分泌,影响钙的摄入。还有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饮酒人群患骨质疏松症是非饮酒人群的2.58倍,饮酒男性骨密度降低风险高于饮酒女性。另有学者研究也表明,饮酒过量会引起骨质疏松症,正常男性日摄入乙醇30克,三星期后骨细胞活性开始下降。中老年人酗酒人数较多,也正处于骨量快速流失的时期,因此在预防中老年骨质疏松症中,骨密度值低于正常水平时对其进行饮酒风险提示十分必要。

疾病因素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身体的各项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学者通过分析大肠癌患者和健康人体的身体指标,发现结肠癌患者的身体成分有明显变化。其中存在着骨密度减低。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的累加也会引起相互间的影响。尿石症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病因是体内存在钙的代谢异常,与骨质疏松症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两者均为全身性钙代谢紊乱疾病。目前有研究证明,两种疾病伴随而生,尿石症能够诱发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是作为老年人常发病的两大慢性非传染病,一些学者研究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與其他身体成分的关系,结论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骼肌含量和脂肪率对骨密度有重要影响。在体环境中,体内细胞、分子等物质共同协调使用各个系统,当一部分的成分或功能出现混乱,那么引起的疾病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为防止一种疾病伴随一种疾病的发生,不仅要关注当前病症的治疗,也要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

人体成分

肌肉量、蛋白质含量、体脂含量等人体成分均可能对骨密度产生影响。

一些学者通过对八周龄雄性大鼠进行限制饮食后重饲等一系列对照试验后提出:体质量、大腿/全身脂肪比例及躯干脂肪含量是影响全身及局部骨密度的重要因素。

骨骼与骨骼肌有着丰富的生理相关性,因此推测人体肌肉的强度与骨密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另有一些学者对肌肉功能与骨密度相关性的研究表明:肌肉功能指标与骨密度呈显著相关,体重、肌肉功能强度对骨密度有着显著影响,应加强肌肉功能锻炼,保持适当体重,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人体内蛋白质含量越高越好。事实上,蛋白质含量过少或过多都对骨代谢有不利影响。过少的蛋白质含量会增大骨折的风险,而过多的蛋白质含量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但关于人体蛋白质含量作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的结论较少,目前的结论基本认为:蛋白质是骨骼肌的重要组成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蛋白质合成出现负平衡状态,肌肉质量减低,骨骼肌功能受损,促进骨质疏松症的发展。

相关疾病

骨质疏松症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的人群是绝经后的女性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不仅会引起疼痛、残疾和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据统计,60岁以上中国人的骨质疏松率男性为23%,女性则高达49%。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改变,但同时也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会逐渐下降。通过科学的干预措施,如药物治疗、营养补充、运动等,可以有效改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通过药物+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缓骨流失、降低骨折风险。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多由甲亢、糖尿病、长期用激素等疾病或药物引起,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骨代谢加速,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骨形成并增加骨吸收。治疗原发病后,骨质疏松症状可得到改善。

改善方法

营养补充

1.钙: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像牛奶、豆制品、鱼虾等。每天保证摄入1000-1200mg钙,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

2.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多晒太阳,或通过食用三文鱼沙丁鱼等食物,以及补充维生素D制剂来获取。

3.蛋白质:适量摄入瘦肉、鱼类、豆类,为骨骼提供营养支持。

运动锻炼

1.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爬楼梯,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能刺激骨骼生长。

2.力量训练:包括举重、俯卧撑、深蹲等,增加肌肉力量,间接增强骨骼强度。

生活方式调整

1.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影响骨代谢,阻碍骨骼健康。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和骨骼修复。

3.避免久坐:长时间不活动会加速骨量流失,定时起身活动。

药物治疗

在医生评估后,对于骨密度严重偏低或已确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降钙素等。

改善骨密度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复查骨密度,及时调整方案。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骨密度的双重保障:充足的营养和有效力量训练.虹口区消保委.2025-08-13

骨密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4

骨密度低等于骨质疏松吗? 如何读懂骨密度报告.上海市卫健委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2025-08-13

骨密度测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4

增加骨密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3

骨密度测评.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3

骨骼健康不可忽视,骨密度检查为健康加“骨”劲.上海市卫健委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2025-08-13

骨密度亮起 “红灯”,我们该如何守护骨骼健康.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科.2025-08-14

查出来骨密度低,该怎么办?.上海市卫健委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202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