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糍粑是中国民间的风俗活动,在中国各地普遍存在,如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等地区,一般是在春节、重阳节、中秋节前后进行。
打糍粑的来源与伍子胥有关,相传他在建筑“阖闾城遗址”时,用熟糯米作墙基。后在勾践伐吴时,为该城内百姓提供粮食。为祭奠伍子胥,人们开始制作糍粑。打糍粑习俗发展到中国现代,不仅仅局限于过年过节和婚丧嫁娶祝寿活动,很多民族餐厅更是将打糍粑穿插在餐中作为表演节目,并现场邀请顾客上台参与打糍粑。
糍粑的原材料一般都以糯米、阳芋为主料,但也可以用玉米、大米、高粱制作。先将泡好的糯米上饭甑蒸熟,然后趁热倒入石臼中,用专门的耙棍将糯米熟饭捣烂。一般由三四个人持杵有节奏地捣击,捣得越烂越好,然后平铺在撒有粉子的案板上,摊平,待冷却后再切成圆块或方块浸泡在水里,以便以后使用。
历史沿革
在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当时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于是他来到吴国帮助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一次,越王勾践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砰遍野,国家和人民遭遇到了险难。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国家遇到困难可以挖开城墙”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发现,墙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形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大家将糯米石掘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为了祭奠伍子胥,打糍粑的习俗就逐渐流传了下来。打糍粑的日子一般都是在腊月春节前后,也有在重阳节期间打糍粑的,如遵义市正安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建南镇、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等。其中宜宾市珙县地区还会在中秋节期间打糍粑。
打糍粑习俗发展到中国现代,不仅仅局限于过年过节和婚丧嫁娶祝寿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也打糍粑,制作各类糍粑制品。很多民族餐厅更是将打糍粑穿插在餐中作为表演节目,并现场邀请顾客上台参与打糍粑、抢糍粑、分糍粑。
流传地区
打糍粑习俗遍布中国各地,在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云南省、江西省、浙江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地都有打糍粑文化活动。
2023年11月15日,琼中中平镇社工站开展苗族冬至糍粑传统习俗活动,社工、村民、志愿者们来到活动地点,布置场地,准备食材。活动中大家分工合作,提前把糯米浸泡3小时,黄豆、芝麻、花生炒熟磨成粉,老椰子刨成丝与红糖一起炒至微黄状盛出,待所有食材准备好,便将蒸了一小时的糯米倒入石臼,村民及志愿者几人一组,双手紧握竹杠,你一下我一下在石臼中轮番倒腾,热闹地打起糍粑来。最后,将打好的糍粑分成小块,搓圆、压扁,经过大家的一番艰辛努力,热腾腾的糍粑终于制作完成,大家裹着椰丝,蘸着甘蔗糖浆,开心地吃了起来。
2025年1月23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举办“苗乡过年几圆满”新春打糍粑挑战赛,打出了世界最大糍粑。糍粑其直径达4.53米,比原吉尼斯世界纪录长出0.3米。
2025年1月31日,一场游客“打糍粑”比赛活动在西江千户苗寨上演,吸引众多游客踊跃参与苗族“打糍粑”比赛活动,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西江景区这一独特的苗族“打糍粑”活动的浓浓节日氛围。
工艺流程
糍粑的原材料一般都以糯米、阳芋为主料,但也可以用玉米、大米、高粱制作。先将泡好的糯米上饭甑蒸熟,然后趁热倒入石臼中,用专门的耙棍将糯米熟饭捣烂。一般由三四个人持杵有节奏地捣击,捣得越烂越好,然后平铺在撒有粉子的案板上,摊平,待冷却后再切成圆块或方块浸泡在水里,以便以后使用。也可以用专门打糍粑的机器来打糍粑。
相关菜品
洋芋糍粑
洋芋糍粑,即是以阳芋为主要原料烹调的膳食。制作时先将土豆煮熟,剥皮,然后在专用器具里捶捣,使之成为粘性很强的干糊状物,食用时切成块状煮人酸菜汤内即成。吃时再根据各处口味放人精盐、红油辣椒或伴以蜂蜜、炒黄豆面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制作完成的洋芋糍粑具有类似糯米糍粑的弹性和粘性,具有独特的质感。
水糍粑
桂林水糍粑是将糯米蒸熟后杵打成团后入笼蒸熟而成,里面要包上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馅料,出笼时还要裹上些许白糖或熟豆粉,色泽晶莹洁白,口感细滑沁甜。它是桂林市名小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