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澄运河,原名江阴运河,古名五泻河,太湖入江水道之一、连通京杭大运河和长江,也是江苏省省“水运江苏”二级航道网布局规划航道之一。
锡澄运河全长38.556km,北起长江,南连太湖,跨江阴、无锡二市,与江南运河相交于无锡市区,往北流经江阴县的青阳镇、月城镇、南闸、澄江等乡镇,至黄田港流入长江,其集水面积55万亩(366.85平方公里),径流量385立方米/秒。锡澄运河原为古芙蓉湖的一部分,在芙蓉湖围垦治理中逐步形成河道。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江阴知军葛闳聚粟2万斛,在江南古运河以及周围重要漕运河流的基础上,建成锡澄运河,南接京杭大运河,北经黄田港入长江。有史记载的自宋代以来疏浚锡澄运河近四十次,明代十七次,清代十八次,明清二代平均每隔十五年疏浚一次,民国时期大的疏浚三次。2012—2015年,江阴市实施锡澄运河航道整治工程。整个工程涵盖在江阴境内约25公里的航道及新建桥梁17座。2020年起,江阴市实施省级重点水利工程——锡澄运河扩大北排工程,总投资约18.45亿元,对黄昌河以北约11.88公里河段进行综合整治,在口门新建定波水利枢纽。2025年6月,锡澄运河的三级航道扩容改造为二级航道标准,可航行船舶将由1000吨级扩大到2000吨级。
锡澄运河是国家水运战略通道、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和江苏省干线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内河主骨架航道,承担着苏南地区与鲁、豫、皖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能源、矿建等大宗物资的水运交流任务。
命名由来
锡澄运河曾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漕运航道,史称“运河”“淮安盐河”或“泾河”,因通达于无锡与江阴两地,简称为“锡澄运河”。
历史沿革
建设历程
锡澄运河古名“五泻水”,原为古芙蓉湖的一部分,在芙蓉湖围垦治理中逐步形成河道。其形成过程最早记载于阮胜之《南徐记》,称“晋张阖尝泄芙蓉湖水,令入五泻,注于具区,欲以为田”,说的是司马睿时(317~322年)张阖治理芙蓉湖的做法,说明当时已有“五泻”的称谓。自那时起,这条从江阴黄田港起始的运河就一直发挥着灌溉、行洪和交通运输的作用。
宋以前江南的部分漕粮,集聚以后从太湖经过无锡的五泄堰进入运河,直达江阴的青阳镇,从那里经过月城镇,到达蔡泾后一分为二,一路往东继而往北进入江阴南门水关入城,在江阴北门出城进入定波闸,从那里进入黄田港入长江;另一路从蔡泾闸西去,继而往北从夏港进入长江。据明嘉靖《江阴县志》载:“江阴南挹太湖,北绕扬子江。太湖之水由无锡入于运河,运河之水自五泻堰入者,达于泾水,出夏港而入江。”
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江阴知军葛闳聚粟2万斛,在江南古运河以及周围重要漕运河流的基础上,建成锡澄运河,南接京杭大运河,北经黄田港入长江。
宋时,为了确保运河漕运的安全和顺畅,设置北闸(即黄田闸,清雍正年间改为定波闸)和南闸(蔡泾闸),以节制江潮和太湖水,同时为了防止淤塞,在蔡泾闸西去夏港和东去黄田港的九里地段,开挖了九里河,以保证泥沙积压在这一段河道,方便政府疏浚。明《嘉靖县志》记有:“夏港、黄田二港相距九里,各自入江。昔人于九里之间凿渠以通舟楫。遂以九里名河”。九里河两岸到处都是泥沙堆积的小山包,河流也是弯弯曲曲,壁立数丈,舟行其中,仿佛进入了三峡一般,人称九里十三弯。港口至九里河相接一段,一是贯通城内水道,二是贯通绕城水道。应天河从东来,九里河从西来,成为东西平行两水道,汇合后成一股水从黄田河(指陈家桥以南接九里河段)北流入江。五云桥桥联上有“建一邑之鸿规会其有拯”之说。
南宋末年至元代中期“镇江京口闸废,议江南运米,由江阴入江”。五泻水的航运功能渐升。朱瞻基宣德三年至十年(1428~1435年)周忱治理芙蓉湖时,对五泻水和入江段黄田港做了较大的整治,重建黄田港、蔡泾河水闸。清光绪时(1875~1908年)《无锡金匮县志》载,“以芙蓉湖田岁久湮废,乃筑溧阳东坝,以捍上水,开江阴黄田诸港,以泄下流”,锡澄运河的排水和航运地位越来越高。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常州西北吕城堰坍塌,镇武段运河阻断,漕船沿锡澄运河出江驶往瓜洲,成为贯通大江南北的漕运要道。明清时期,锡澄运河作为漕运要道,每年有数千艘漕船经此北上,运送江南的粮食赋税进京。运河两岸商贾云集,市镇繁荣,形成了独特的运河经济带。沿河的青阳镇、月城镇、涂镇逐渐兴起成为江南名镇,江阴也成为南通苏浙、北达淮扬的水运枢纽,时称“江下市”。江南的药材、棉布、纸品、竹木器,北方的盐、煤炭、家畜、皮货和农副产品,以及闽浙沿海的海鲜等等,甚至海外的珠宝香料,都载在一艘艘货船上,汇聚于江阴。同时,江阴的土特产也通过支系河流经锡澄运河流向全国各地。据《江阴向氏支谱》载:“客来江阴采办者,咸乐收雷沟出产,趋之若鹜。由黄田港出口,转输各省,远销南洋诸国。”到清代乾隆时,雷沟大布已经是北京著名绸缎庄“瑞蚨祥”的四大土布品牌之一。
宋浚通九里河后,江阴水运方便得多,加上港口疏浚,到宋中叶时,江阴的黄田港比较繁荣,但九里河曲弯多,泥沙沉积常因深度不足,影响重载货船通行;在黄田河段,南来北往、北来南行的船只常在这段河道中船挤船、形成挤塞,在枯水季节里,这种状况更为严重。因此,由于水运不够畅达而影响江阴经济的发展。直到明万历时,江阴水道有了重大改变,即郑泾河凿通与龙须河汇合,过黄田闸入江。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生员尹嘉宾首先提出:在陈家桥向东,就已淤塞的季港址开凿,经璜塘村后折向北,接通龙须河,过黄田闸入江,用以通过重载船只,改善水运,便于排灌,有利农业,更能促使江阴经济繁荣。尹的这个方案征得当时各方的赞同,向当时政府提出,经过很多周折,最后得兵备道蔡献臣的赞助,才始请檄里民开凿。这段河道称郑泾水。在陈家桥东,接郑泾河口建桥,名“端明桥”,与陈家桥形成“八”字,又称“八字桥”。
光绪志载:“龙须河一名新河,在澄江门外,自永定坝绕西南接郑泾河,向因杀水势疏之,今为两转河(指绕城的西、东城濠)通黄田港之道。”这样郑泾河上接九里河,下接龙须河过黄田闸入江,改变了经护城河过黄田闸入江,大大改善了航运。
江潮入黄田闸后经龙须河、郑泾河、黄田河通九里河,原城濠、城河仍畅通。水运改道以后,明末曾将从闸门直射城濠的水道堵塞,但没被人民接受,被扒毁。到清康熙二年(1663年)江阴知县何尔彬下大力气,将直射澄江门(北门)的水道筑坝堵塞,名为永定坝。为防止再被扒毁,于坝上建永定禅院,祀金龙四大王谢绪。以后江潮入闸西流,永定坝处成为江阴水路客货运码头。
清代光绪时期,锡澄运河“南自四河口引五河水过渟塘河、漕港河口;北至青阳、月城,塌水港自西来会;更北过崇沟河、涂镇桥、蔡泾镇(其支流为蔡泾河,北流入于夏港,旧有闸,今废);再北为九里河,经五里亭(支流为高泗河、新泾河),历五云桥(支流为郑泾河),其直达城者曰南潮河。自锡邑至此,长四十五里,为漕船来往之经途,通邑河渠此为要汇。”清末漕运废止,江南运河镇江至武进段日趋淤塞,锡澄运河遂成为江南运河通江的要道。
拓浚整治
锡澄运河连通长江,靠一日两次江潮行船,元代诗人丘元镇在《过蔡泾闸》中说“港汊不容三尺水,舟航全藉两番潮”。由于江水浑浊,泥沙沉积,河床易淤浅,历代封建王朝均重视河道的疏浚。有史记载的自宋代以来疏浚锡澄运河近四十次,明代十七次,清代十八次,明清二代平均每隔十五年疏浚一次,民国时期大的疏浚三次。
民国4年(1915年)1月,江阴知县谢崇礼浚运河,自南门外磨盘墩北大坝起,至小青阳南大坝止,工长五千六百余丈,自上年阳历12月25日断坝,越十余日,河水干、淮侠数千,全数下宕,1月而工成。于3月31日开坝河身面宽五丈,底宽二丈,挑土方七万六千四百余方。
民国15年(1926年)1月,江阴县知事王家锦浚运河,自南门磨盘墩起,至青阳南新桥止。南北二坝间,工长五千一百余丈,于2月2日动工,4月2日竣工,4月7日开坝。挑土方一万三千二百余方。耗银七万七千元。
民国23年(1934年),夏季大旱,河床淤高,江潮受阻,灌溉失水,船只困损。时江苏省人民政府趁疏浚镇武运河之便,责成浚河工赈处设段以工代赈,按原河身挑浚,自民国24年2月下旬动工,至4月底竣工,实浚土方67万立方米。由于经费限制,工期短促,以致青阳以南河道未及疏治,河道的弯曲亦未能改善。
抗日战争时期,黄田港、锡澄运河在日军严密封锁控制下,河道失修,水运不兴。无锡解放前,锡澄运河最后一次疏浚是在民国35年(1946年)。至民国37年5月,黄田港定波闸东堤坍塌,沿堤道路龟裂,房屋倾斜,河道浅狭,行船过闸更为艰险。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全面整治,古老的锡澄运河才旧貌变新颜。
新中国成立后,苏南行署水利局于1951年进行规划勘测并制定拓浚锡澄运河和筹建黄田港船闸的计划。根据中央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指示:以枯水深2.5米、通航300吨船只双线航行为原则进行设计,确定河底宽16米、河底高度0.25米,分期择要施工。
1952年又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报中央批准,拨款230万元,用于黄田港改善工程,包括疏浚黄田港旧航道1218.5米,裁直南门及青阳茶庵嘴二处弯道,在澄江镇西开辟顺直通江的新航道,新建1座江阴船闸,开辟南北待船港各长135米,底宽40米,工程于1952年2月24日开工至1953年9月基本结束,共疏浚航道5424米。
1956年3月30日,江苏省委决定疏浚锡澄运河中段和南段,成立江苏省苏州专区锡澄运河疏浚工程指挥部,全线按Ⅵ级航道标准开挖,工程北起江阴南门新开河口高家弄,南至江南运河,全长32.5公里,其中江阴境内20公里,无锡境内12.5公里。分四种工程类型:一是白荡圩九间头以北五段裁弯取直(包括南闸、月城、青阳镇段改道),长7415米,土方119万立方米;二是人工疏浚老河道18.96公里,土方150万立方米;三是开挖黄田港避风港215米;四是白荡圩九间头至江南运河6公里挖泥船疏浚,土方3.6万立方米。工程从1956年4月15日全线动工,至6月底完工,7月1日全线通航,共完成总土方275.42万立方米,总投资158.82万元。
1975年2月至1979年底,江阴境内西门段和南闸段两岸修筑直立式驳岸保护河道。建成驳岸4774.9米,疏浚航道土方共18.6万立方米,使西门段航道河底拓宽为40米,水深达3米左右。
1981年冬,锡澄运河进行了重点拓浚,此次拓浚了中段,北起西郊公社通运大队的三板桥,南至桐岐公社的泗河口,长18.9公里,全部在江阴境内。共动用民工9.6万人,按Ⅴ级航道标准设计,工程于1982年元月全线通航。
1984年始,重点拓宽整治江阴县西门至黄田港段航道1.3公里,改建西门桥、浮桥、通运桥等3座桥梁,并修建驳岸。
1975—1987年锡澄运河江阴段两岸共建成块石护岸16.96公里,投资565.21万元。并由日本引进“法布”护坡技术,即纤维模袋混凝土护坡技术,浇灌法布护坡10143平方米,护岸1368米,投资51.22万元。
2012—2015年,江阴市实施锡澄运河航道整治工程。整个工程涵盖在江阴境内约25公里的航道及新建桥梁17座,总投资43.31亿元,将航道等级由Ⅴ级提升至Ⅲ级,黄昌河以北段航道利用黄昌河改道至新夏港河直通长江,黄昌河以北段从此定位为景观河道。
2020年起,江阴市实施省级重点水利工程——锡澄运河扩大北排工程,总投资约18.45亿元,对黄昌河以北约11.88公里河段进行综合整治,在口门新建定波水利枢纽(设计节制闸总净宽48米,泵站设计总流量120m³/s)。
干流水文
锡澄运河东有横向支流东横河、应天河、冯泾河、青祝河等,贯通白屈港、张家港市、长寿河、祝塘河等,并与张家港、常熟市等市县联结;西有西横河、黄昌河、环山河等沟通澄西诸港并与武进区诸河相接。锡澄运河无锡段,南起运河皋桥北至泗河口。河东为西漳、堰桥两乡,河西为石塘湾、前洲两乡,均为重点圩区。境内全长11.22公里(包括锡澄、市县界河),河底宽20米,河面宽60~70米,河底高程吴淞-1~0米。锡澄运河江阴市境内长24公里,经泗河口入境,最北河段黄田港与长江会合。2015年锡澄运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完成后,主河道自月城、南闸分流经新夏港河,过新夏港船闸与长江汇合处。
主要支流
应天河,一名长河,为沟通、调节江阴中部和东部水系的骨干河道,全长17.73公里。1987年冬,西起锡澄运河,东至张家港市河17.73公里全河拓浚,其中老河拓浚16.46公里,裁弯取直1.27公里。拓浚后河道底宽15米,底高吴淞镇零米,边坡1:2。
白屈港河,为江阴中部地区主要通江引排河道之一,长9.8公里。原为港口至东横河长约4.3公里的弯曲小港。清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六年(1880)、民国3年(1914)曾征工疏浚。1957年冬,拓浚老河道,开挖新河道,向南沟通松桥浜,延伸至应天河,港口建节制闸。河道底宽闸北区12米,闸南8~10米,底高吴淞1米,边坡1:2。
青祝河,沟通江阴中部和东部水系,为南部地区主要灌排和调节河道。起自张家港市,江阴境内入锡澄运河。全长15公里,其中9公里为新开河道。1958年11月6日动工,翌年3月15日完工,完成土方184万立方米,挖压废土地1574.8亩。河道底宽10米,底高0.5米,边坡1:2。
东横河,为沟通锡澄运河和张家港河的横向调节河道,境内长15公里。宋天禧四年(1020),江阴知军崔立刨开横河60里通运漕,至清末共疏浚24次。1979年春,拓浚东城河至中山桥段1576米,完成土方18.26万立方米。河道底宽15~20米,底高吴淞零米,边坡111.5。
夏港河,旧名夏浦,相传为大禹开凿。旧河北省起长江,向南流经夏港镇、葫桥、观山,东行至蔡泾入锡澄运河,全长约12公里。运河口设闸,旧名蔡泾闸,又名南闸。
黄昌河,为沟通锡澄运河和新沟河水系的主要横向河道,全长8公里。清光绪年间浚3次。民国时期浚1次。1953年春浚深龙游河口至焦溪舜河段,底宽4米,底高吴淞镇1米。1957年春拓宽大悲桥至时家村段,沟通锡澄运河,缩短河道2.5公里。
环山河,起自月城乡北端,经秦望山南麓,东达锡澄运河,西通武进区,全长6.25公里。1974年起连续5年开挖而成。沿线有月城水泥厂及采矿场、轧石厂多家,每年有大量水泥、石料由此运出。
西横河,东于城西连接锡澄运河,西通武进南横河,全长22.46公里。沿线经夏港、申港、西石桥、璜土等,为澄西地区重要水运通道。1965年春拓浚后,江阴至澄西各公社可通航20~30吨位船舶。1973年冬曾按七级航道标准全线拓浚。1987年因淤浅仅能通航15吨位以下船舶。
锡北运河,西起锡澄运河白荡圩,流经无锡市区北部西漳、堰桥、长安、东北塘、八士、张泾、东湖塘镇(羊尖公社北缘一角)、陈墅、港下,至王庄入常熟市境,经大河、官塘等地,东讫常熟市冶塘入望虞河。长47公里,河底宽20米~50米,河底高程0米~0.5米,边坡比1:2~1:3,集水面积338.76平方公里。
北白荡,位于无锡惠山区东北塘、长安两乡交界处。因近城塘村,吴语城、盛音近,又名盛塘白荡,锡北运河穿荡而过。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0.2公里,面积约0.4平方公里。
流域情况
运河境域
锡澄运河全长38.556km,北起长江,南连太湖,跨江阴、无锡二市,与江南运河相交于无锡市区,至黄田港流入长江,其集水面积55万亩(366.85平方公里),径流量385立方米/秒。无锡段枯水期河面宽36~48米,水深2.5米。1950~1987年锡澄运河(青阳站)最高水位4.91米(发生在1954年7月23日和1962年9月7日),最低水位2.39米(发生在1968年3月25日)。
流域地理
锡澄运河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湿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锡澄运河地势平坦,两侧多为低洼圩区,地面高程一般在4.8米(吴淞镇基面,下同)以下,最低地区仅2.5米左右。地层属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在第四系覆盖层下的地层自老至新有泥盆纪、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两岸主要为粉沙壤土、沙土、粉沙土、砂疆土,偏碱性,成土时间长,宜种稻棉。
流经区域
青阳镇位于江阴市南端,东与徐霞客镇接壤,南与无锡市惠山区堰桥镇、前洲街道相邻,西与武进区横山桥镇隔河相望,北与月城镇毗邻。中心镇区距江阴市区18公里,南距无锡市区19公里,是锡澄路中间第一大镇。全镇辖15个行政村,603个村民小组。镇区设青阳街道办事处,辖4个社区,111个居民小组。全镇有人口107786人,面积67.56平方公里。
月城镇位于江阴市澄南片区,东临徐霞客镇,南靠青阳镇,西接武进区横山桥镇,北以秦望山与南闸街道为邻,面积38.54平方公里,人口4.3万。镇人民政府驻地人民路86号,距市区14公里,下辖戴庄、月城、下塘、秦皇、沿山、卧龙、黄桥、蔡庄和双泾9个行政村,月城社区、水韵社区2个社区。201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56亿元,同比增长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1亿元,可用财力同比增长29.66%。
南闸街道(南闸镇)位于江阴市南郊,东接云亭街道,东南与徐霞客镇相连,南与月城镇隔河相望,西邻常州市焦溪镇西北与临港街道接壤,东北紧挨中心城区澄江街道。辖区面积45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户籍人口4.8万,外来人口2.5万。宋代天禧年间建黄田闸和蔡泾闸,黄田闸位于江阴以北,又称为北闸,蔡泾闸位于黄田闸之南,明代万历年间,改称南闸。
锡澄运河沿线存有黄歇、周忱等先贤治水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黄歇(春申君)受封江东,以无锡为中心治理封地。他主持兴修水利,疏通太湖入水,并重点治理芙蓉湖(芙蓉湖),修筑无锡塘以遏制其泛滥。他在江阴主持开凿了黄田港和申港等通江河道,这些工程兼具排涝入江与引水灌溉的双重功能,对江阴地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千余年后的明代,巡抚江南的周忱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治水智慧。他采纳北宋单锷《吴中水利书》的主张,立足全局对芙蓉湖进行系统治理:在上游筑高淳东坝拦水,在下游大力开拓江阴黄田诸港以畅其流,使湖水浅处显露。随后,他组织民众以工代赈,筑堤开河,成功将芙蓉湖围垦成田——西湖称芙蓉圩,得田七万余亩;东湖称杨家圩,得田四万七千余亩。周忱的功绩深受百姓感念,其辞世后,民众在芙蓉圩南端和尚桥及惠山等地建周文襄公祠以志纪念。此外,锡澄运河沿线的玉祁还坐落着凤阜墩,作为无锡“五大名墩”中面积最大者,相传曾有不死鸟降落化身于此,墩上古有七帝庙、运深庵等建筑。
河道运维
运河设施
工农闸,建于黄田港弯道,原称黄田闸。北宋政和元年(1111)重建黄田闸。明正统元年(1436)重建时,于闸上建石桥。清雍正年间改闻名为定波闸,定桥名为定波桥。其时闸底有石限(形同门槛),上承闸板,下挡流沙;桥西堍有两层庙宇1所,上下分祀关帝和海龙王,遂有“桥上桥、庙上庙”之称。因处河港弯道,闸小水急,内外水位差高时达3米以上。开闸时数百上千船只逶迤候于闸口,争抢过闸,在水势翻滚中,往往船覆人亡。清代至民国,有识之士屡次建议修直航道,重建船闸,未能实现。抗战胜利后,闸旁堤岸部分塌陷,堤旁街面龟裂,沿街房屋倾斜,当局以美援无着靠拖延不顾。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重修定波闸,抢修塌岸危房,排除险情。1952年裁直航道。1953年在黄田港直道上建成江阴船闸。旧称“江南第一闸”的定波闸,改建为节制闸。1967年更名工农闸。1970年拓宽闸门,改为4孔,通航、节制两用,以调节江阴船闸过重船流量。
江阴船闸(老闸),1952年动工兴建。在定波闸西另辟直道引河,建筑新型闸室,设置三角闸门,内外闸交替启闭,一般在水位差10~30厘米时直道通航。1953年9月竣工,工程投资230万元,为建国后省内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通航后有华东6省l市来往船只过闸。1962年起船舶通过量超过420万吨的年设计能力。为增加通过量,予平潮时开放通闸。1976年.6月起又开放沿江7个通航节制闸,于平潮时分流。1980年代,过闸船舶辐射面扩大为苏、浙、皖、鲁、湘、鄂、赣、豫、冀、闽、川、沪等12个省市。1987年通过船舶2406万吨位,相当于设计能力的5.72倍。通航后曾有10次断航大修,其间由工农闸临时通航。为根本解决船闸超量负荷,省交通厅在原闸西侧,用地下连续墙新工艺,按800吨级船队一次过闸要求,建复线闸室1座,使两闸年通过能力达1650万吨。此项工程于1984年底动工,1987年底接近完成。复线船闸实际建设费908.85万元,加上配套工程,共投资1839.9万元。江阴老闸2011年船舶通过量就已突破亿吨,船闸长期严重超负荷运行,成为无锡最大的水运通江瓶颈。为适应日益增长的水运需求和船舶大型化趋势。已拆除改建定波枢纽。
新夏港船闸(新江阴船闸),是锡澄运河航道入江的口门船闸,距离长江主航道仅1.5公里,是无锡地区唯一能通航千吨级单船的现代化复线船闸。该船闸为双线Ⅲ级船闸,设计船舶等级为1000吨级。新夏港船闸于2012年开工,2016年5月通航试用。新夏港船闸于2020年6月通过省交通运输厅竣工验收。新夏港船闸自2016年5月试运行以来,船舶通过量连年屡创历史新高,日均过闸船舶超过600艘,曾创下苏南地区船闸日通过量超千艘的纪录,2022年全年通航率100%,累计放行各类船舶17万艘,全年船舶通过量7431万总吨(约1.49亿载重吨),为长三角区域建材、煤炭、粮食、外贸物资等大宗物资的快捷顺畅流通提供了有力支撑。
定波闸,架于黄田港河道上,始建于宋代大观戊子(1108年)。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清雍正十年(1732年)被江潮冲毁,于乾隆元年春至二年(1736-1737年)再建。建国后,1950年1月,经苏南水利工作委员会批准筑坝断航,清除闸底淤积,刹减湍急水势,减少了航运事故。1967年,改建定波闸,后改名为“工农闸”;将闸拱桥改成平桥,便利人车通行。1971年,又拓宽闸身,改1孔为4孔,宽度达30米,同时将叠梁式人工操作改用水箱开降启闭闸门,方便省力。
航道航运
锡澄运河无锡市区范围航道,自皋桥口至151号铁路桥,长0.44公里;市区外航道,自151号铁路桥至泗河口,长13公里;江阴航道,自泗河口至黄田港,长23.57公里。锡澄运河原为5级航道,2015年锡澄运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完成后,起于锡澄运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界处,经无锡北塘区、惠山区、江阴市,止于夏港河与长江汇合处,全线由五级扩容为三级,整治航道39.22公里,新建三级航道复线船闸1座,改建公路桥24座、铁路桥1座,设置水上服务区、锚地3处。
2025年6月,锡澄运河的三级航道扩容改造为二级航道标准,可航行船舶将由1000吨级扩大到2000吨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