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长街,指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中心地段的古运河畔,由南长街、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南下塘、伯渎河、大窑路等区域组成,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大运河遗产点之一。南长街是古运河水乡传统风貌的精华地段,是吴文化与大运河发展史的重要环节。
宋初,此地设驿道,为重要水陆驿站。明代中叶起,南长街成江南漕运重地与货物集散地,后形成丝市中心。同时,伯渎港河口一带砖瓦窑业兴盛。清光绪年间,驿道演变为南长街。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长街成为无锡民族工商业发源地,并出现中西风格建筑。1958年,南长街一带进行了重新建设,从南吊桥向南,经弯头上、北长街、南长街、南门棉花巷、清名桥街至界泾桥,经过改建、扩建,1960年,统一更名为南长街,全长3.25公里。此后又经过不断改造,现全长5.5公里。2005年,南长街办事机构成立,同时设立了管理运营公司。2008年,无锡启动南长街的保护修复工程,修复房屋近300间。2010年,南长街第一段开街。
历史沿革
宋初,此地设有驿道,南连苏州市北接常州,与古运河并行,是一个重要的水陆驿站。明代中叶起,南长街一带为江南漕运重地,“店铺鳞次栉比,米行、山地货行林立四乡班船云集,漕运频繁”,成为棉花、蚕茧等货物的集散地,到19世纪60年代中期已形成丝市中心。同时,自明代起,南长街东岸的伯渎河河口一带还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砖瓦窑,旧时称为“老窑头"或“南门窑上”在清、民国时期盛达顶峰,嘉庆年间甚至承接过故官金砖的烧制。故民间有“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兴烧窑”之说。清光绪年间,沪宁铁路建成后,废除传统的驿传系统,人们开始在驿站建起商铺、住宅,于是驿道演变为街道,南长街由此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长街一带陆续兴起一批近代企业,成为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发源地,规模较大的有鼎昌丝厂振艺丝厂、永泰丝厂等。同时,民国时期,南长街的南上塘建造起一批具有中西风格的建筑,现街区内仍有部分建筑保留下来。1958年,南长街一带进行了重新建设,从南吊桥向南,经弯头上、北长街、南长街、南门棉花巷、清名桥街至界泾桥,经过改建、扩建,1960年,统一更名为南长街,全长3.25千米。
地理位置
南长街街区位于京杭古运河无锡段与伯渎港交汇处,以古运河为中轴、清名桥为中心,北起跨塘桥,南到南水仙庙,东起王元吉锅厂旧址,西到定胜河沿线,包括有南长街、南下塘、阳春巷、大窑路等区域组成,占地0.44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面积18.78公顷。
建筑风格
南长街以古运河为轴,占地18.78公顷,由寺、塔、河、街、桥、窑、坊等组成的特色景观,构筑了江南水弄堂。
主要景点
清名桥
清名桥跨古运河而建,始造于明万历年间,最初叫清宁桥。康熙八年(1666年)重建。后因桥名“宁”字与爱新觉罗·旻宁名号旻宁相同,为避讳改称清名桥。咸丰年间又毁于战火,同治八年(1869)重建。全由花岗石堆砌而成。因两岸地势有高低,故东西石级不等。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
大公桥
大公桥是江南古运河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连续钢构桥,建造于1930年,座落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中国丝业博物馆
中国丝业博物馆原址为无锡的永泰丝厂,1896年薛南溟在上海创办了永泰丝厂,该厂1926年时迁至无锡南长街上。
南水仙庙
南水仙庙原名松滋王侯庙,位于无锡市南长街南段598号,为纪念明嘉靖年间率民抗倭的湖北松滋籍无锡县令王其勤而设,附祀在抗倭时牺牲的何五路等三十六义土。庙址旁原有双忠祠,祀南宋文天祥血战五牧(无锡与武进区交界处)时阵亡的部将尹玉和麻士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双忠祠南侧建松滋王侯庙,于是二庙合一。庙址靠近古运河,船户进香,便俗称其为南水仙庙。
开发与保护
2005年,南长街办事机构成立,同时设立了管理运营公司。2008年,无锡启动南长街的保护修复工程,修复房屋近300间。2010年,南长街第一段开街。截至2024年12月,南长街有上百处历史建筑、9座古桥梁。经过多轮招商引资,南长街现有商户460多家,其中餐饮店150多家,零售店255家,其余为民宿酒店、工作室、公司等,另有16家中华老字号商户。大窑路位于南长街东岸的伯渎河河口一带,此地耸立着数量众多的砖瓦窑,故旧时也被称为老窑头或南门窑上。因其产品“大窑货”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小窑货”故得名“大窑坊”,1932年定名为“大窑路”,沿用至今。在大窑路沿线,仍能看到的古窑,延绵达1.5公里之遥。据载,这里原有砖窑100座,残存42座,中较完整的约19座。
相关事件
2025年1月,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彩排画面曝光了无锡南长街、惠山古镇等景区,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前往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