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渭水

蒋渭水(1891年2月8日—1931年8月5日),宇雪谷,祖籍福建龙溪(今龙海市),台湾宜兰人。为日据时期台湾著名的反帝、反殖民运动领袖,被后世誉为“台湾的孙中山”。

蒋渭水早年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1910年,蒋渭水考入台湾总督府医学校。1916年于台北市大稻埋太平町创立大安医院1921年与林献堂一起参加“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并发起成立“台湾文化协会”。1923年,蒋渭水创刊《台湾民报》,以此作为宣传渠道,编辑部也曾设在大安医院。同年,蒋渭水因“治警蒋渭水事件”入狱。1927年,“台湾文化协会”分裂,蒋渭水退出该组织。此后,蒋渭水先后筹组台湾自治会、台湾同盟会、台湾解放协会、台政革新会、台湾民党、台湾民众党,蒋渭水曾担任台湾民众党中常委、财务部主任。1928年,蒋渭水领导成立“台湾工友总联盟”进行阶级斗争,并向国际联盟控诉日本在台贩售鸦片特许制与雾社事件。1931年8月5日7时30分,蒋渭水在台北医院病逝。

蒋渭水逝世后,《台湾新民报》刊出多位同志的悼词,追忆与蒋渭水共同奋斗的历程,以及对蒋渭水的逝世表达了感叹。同年8月23日于大稻埕永乐座(今迪化街)举行蒋渭水的大众葬,共有五千余人参加,为蒋渭水作最后的送别。2018年10月13日,蒋渭水纪念广场在中国台湾台北市大安第六公墓启用。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1891年2月8日,蒋渭水出生于宜兰。10岁时,蒋渭水由宿儒张镜光教授学习,接受传统的汉文教育。17岁时,蒋渭水在新式学堂宜兰公学校学习,接受新时代教育。1910年,蒋渭水考人台湾总督府医学校(今台湾大学医学院),接受现代医学与文明教育。1915年,蒋渭水以该届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分发至宜兰医院(现台湾阳明大学附设医院)实习一年。而后于1916年在台北市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二段)开设大安医院,借悬壶济世以接触同胞大众。经过良好经营,开设医院不仅让他广结人缘,得以结交各阶层知识分子,也为他赢得不少物质上的回报。在开设医院同时,蒋渭水还经营饼店、“东瀛商会”等。1917年,在取得宜兰名酒甘泉老红酒的代理权后,蒋渭水更开设“春风得意楼”,续学生时代参与政治社会运动的热情,经常邀集医师、学生与社会进步人士,讨论有关台湾社会弊病与兴革方法。

参与革命

参与“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1921年,在全球民族解放运动热潮激荡下,林献堂等台湾士绅发起了为台湾同胞争取民族平等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蒋渭水在看到《台湾议会设置请愿书》后,觉得“和我的主义,大有暗中相合”,并认为议会请愿运动是当时“台湾人唯一无二的活路”,因此主动与林献堂联系,参与到这场政治社会运动中,并担任第三次(1923年)、第五次(1924年)上东京请照的委员。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兴起后,日本殖民当局决定软硬兼施予以取缔。但在林献常等人坚持下,议会设置运动仍如火如荼展开。1923年,蒋渭水与蔡培火等人商量,决定成立“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专以促进台湾设置特别立法议会为目的”,并于当年1月30日向台北市警察署提出结社申请,但最终遭日本殖民当局禁止。结社遇挫后,蒋渭水等人趁赴东京请愿之机,在《台湾》杂志社楼上筹备再建“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并决议将社团总部由台北改为东京,再向早稻田警察署提出结社申请。这次并未接到禁止命令,因此蒋渭水等人便于2月21日在东京《台湾》杂志社举行“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成立大会。日本殖民当局对蒋渭水等人成立的这一组织,起初并未干涉,但在10个月后却忽然以违反“治安警察法”第八条第二项规定为由,对该会会员及有关人员进行“北迄宜兰,南至高雄”的全岛性大检举,最终拘押41人,搜索或传讯58人,因面造成轰动一时的“治警事件”。“治警事件”发生时,蒋渭水被拘留64天,“治警事件”审理后,蒋渭水又被关押80天。通过这次狱中学习,蒋渭水的知识水平与思想境界均发生转变。从蒋渭水在“台湾文化协会”讲座所讲的科目可见,在“治警事件”之前,他所讲的仅是“通俗卫生”等医学课程,而出狱后却开设“文化主义”、“明治之文化”、“明治时代之政治发达史”“政治哲学概论”、“社会病”等课程。与此同时,蒋渭水也创作了大量作品,其《入狱日记》、《狱中随笔》便是这一阶段作品的代表,而将其发表在《台湾民报》后,更成为岛内监狱文学的首见之作。

组织“台湾文化协会”启发台胞民智

在热情参与定期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同时,蒋渭水还发起成立了经常性团体“台湾文化协会”。蒋渭水成立“文协”的直接目标便是提升台湾民众的素质,医治他们“知识的营养不良症”,依据“助长台湾文化之发达”的指引"文协”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思想启蒙工作。通过设置读报社与举办名种讲演,为台湾民众进行思想启蒙。1923年9月开始,“文协”陆续举办各种讲习会,并自1923年12月8日至1924年9月27日期间,举办44场通俗学术讲座。在蒋渭水等人因“治警事件”被判人狱期间,这些讲座也没有中断。在1925年至1926年间,举办讲演次数达315场之多,听众达11万人以上,蒋渭水也由此四处奔波演讲。随着演讲次数、对象的增多,以及演讲题目涉及具体的社会现实问题,“文协”成为日本殖民当局的“眼中钉”,随后遭到禁止。

发起“台湾民众党”为台胞争取自由

1927年,“台湾文化协会”因出现左右派的路线之争而告分裂,蒋渭水与林献堂等人在孙中山思想指导下,以“同胞须团结,团结真有力”作为号召成立“台湾民众党”。蒋渭水出任中央常务委员兼财务部主任。在“台湾文化协会”分裂、台湾民众党成立之前,蒋渭水致力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成立文化书局。1927年7月10日,蒋水与一些退出“文协”却并没有加人左翼主导的“新文协”的成员组织成立了“台湾民众党”。1927年2月,一些旧干部(即“文协”的最初创立者)于台中开会,协议组织政治结社,并决定以蒋渭水提案为主,成立“台湾自治会”。但因该团体主张“自治主义”,成立不久便遭日本殖民当局禁止。蒋渭水遂将会名改为“台湾同盟会”,仍主张“自治主义”,不过仍遭当局禁止。1927年5月,蒋渭水等人又将团体改名“台湾解放协会”,并修改纲领。然而,成立该党的申请,因纲领中包含“台湾人全体”及“解放”7个字,再次被日本殖民当局禁止,但蒋渭水等人并没有气馁,仍继续筹划新的政党。筹划中的新政党也将纲领做出修改,删除了“台湾人全体”及“解放”等字眼。忌惮台湾同胞争取民族平等的日本殖民当局对修改后的政党纲领虽无异议,但却以“蒋渭水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为由,提出“蒋(渭水)君不得参加”的条件。后来日本殖民当局虽迫于形势做出让步,然而又提出新的条件,称“蒋君若参加,须于宣言书中保障蒋君不能支配大势,并声明不奉民族主义的团体”。对此条件,筹组中的新政党自然不能接受。

1927年7月10日在台中举行的“台湾民众党”结党大会上,与会者一不日本警察的“蒋渭水不可当委员”通知,选举蒋渭水为委员,并通过“建立民本政治、建设合理的经济组织以及改除社会制度之缺陷”的政党纲领。1928年7月15日,民众党在台南举行第二次全岛党员大会,会中听取了政务部有关一年来活动的报告,并通过一些重要决议,包括民众党的指导原理、党员的训练、党旗的制定、组织全岛巡回演讲队、确立党与农工团体的关系、设置“政治、经济劳农”三委员会等。蒋渭水也在会后连续发表《台湾民众党的指导原理与工作》、《请大家合力来建设一个坚固有力的党》、《台湾民众党的特质》、《民众第一主义》等理论文章,进一步阐释民众党的指导精神与奋斗目标。在领导民众党期间,蒋渭水还发起成立了“台湾工友总联盟”,蒋渭水以“产婆”自居。1929年10月17日,民众党在新竹举行第三次全岛党员大会,通过40条议案,并通过由蒋渭水等人草拟的大会宣言。1931年2月18日,台湾民众党即遭到日本殖民当局禁止。蒋渭水在此后不久染疾病倒。1931年8月5日,蒋渭水不幸病逝。

家庭成员

参考来源:

相关事件

抵制和反抗日本同化政策及皇民化运动

日本占据台湾后,逐步确立以同化政策作为统治台湾的基本方针。1904年后,日语教学开始逐渐占据压倒的地位,台湾学制进一步日本化,汉文改为选修课,升学考试必须用日文进行。为启发民智、宣扬民族文化、促进台湾同胞民族意识的觉醒,1921年10月17日,台湾文化协会在台北静修女子学校成立。台湾文化协会主要创立者蒋渭水在《台湾民报》上发表文章说:“台湾人现实有病了,是没有人才可治的,所以本会目前不得不先着手医治这个病根。我诊断的结果,台湾人所患的病,是智识的营养不良症,除非服下知识的营养品,是万万不能治愈的。文化运动是对这病唯一的治疗法,文化协会就是专门讲究并施行治疗的机关。”台湾文化协会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启蒙运动。设置读报社,举办各种讲习会,举办全岛巡回的文化讲演会,话剧运动和电影巡回放映等。以民族运动领导者林献堂为首,文化协会的要员全员出动,充当演讲的“辩士”。“辩士”的派遣并不是全由文化协会本部指派,台北、台中、台南三处各自为战,大体上北部由蒋渭水、中部由林献堂、南部由蔡培火分别联络,约定日期,“辩士”自己掏腰包买车票,地方人士供给膳宿,这样文化协会和广大民众打成一片,搞得有声有色。由于当时一般民众文化程度较低,用现身说法的演讲形式传授新知识、新思想是最易为人接受和欢迎。因为文化协会的演讲遍布台湾的乡村和城市,对台湾社会各界民众的文化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人物评价

蒋渭水是台湾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先知先觉者和最具号召力的领袖之一。蒋渭水终其一生,都是纯纯正正的中华民族认同者,这种意识是他从事文化和政治运动的动力源泉。(中国台湾历史学者戚嘉林评)

后世纪念

蒋渭水逝世后,《台湾新民报》刊出多位同志的悼词,追忆与蒋渭水共同奋斗的历程,以及对蒋渭水的逝世表达了感叹。同年8月23日于大稻埕永乐座(今迪化街)举行蒋渭水的大众葬,共有五千余人参加,为蒋渭水作最后的送别。1937年年10月,70多个团体600多名代表参加的“追悼台湾革命领袖蒋渭水先生大会”在上海举行。台北六张犁的旧墓址设立纪念广场并留下衣冠冢。2007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62周年纪念日,蒋渭水的孙女蒋建春女士发表文章,缅怀为实现台湾光复而付出鲜血与生命的革命志士。在文章中,蒋建春女士回顾了祖父蒋渭水坚决反抗日本殖民者的历史,指出中华文化世代相传,深植于台湾人民心中,中华文化的根永远割不断。2018年10月13日,蒋渭水纪念广场在中国台湾台北市大安第六公墓启用。

【读史忆人·段子】文胆.微信公众平台.2025-10-28

蒋渭水简介-中国台湾网.中国台湾网.2023-12-15

驻点笔记|追忆蒋渭水.新华网.2025-10-28

汪毅夫:学蒋渭水先生,“发上等愿”_权威解读_中国台湾网.中国台湾网.2023-12-15

马英九:学习蒋渭水的民族气节-中国法院网.中国法院网.2023-12-15

历史人物不是政党的私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25-10-29

台北蒋渭水纪念广场启用 后人指为抗日英雄.大公网.2025-10-29

蒋渭水孙女蒋建春:纪念台湾光复 深植中华文化.央视网.2025-10-29

从台湾抗日历程看台胞爱国传统.今日头条.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