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应物所)成立于1959年,是国立综合性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以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高效能源存储与转换等先进能源科学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兼顾核技术在环境、健康、材料领域的若干前沿应用研究,致力于熔盐堆、钍-铀循环燃料循环、核能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
上海应物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2003年6月改为现名,拥有上海嘉定区园区(约400亩)和甘肃武威园区(约1000亩)。截至2023年底,上海应物所共有在职职工755人。其中科技人员504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1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36人。在站博士后34人。
上海应物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粒子物理学与原子核物理学、核技术及应用、无机化学、核能科学与工程、光学等5个学术型博士学位培养点,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学位培养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光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生物物理学、核技术及应用、核能科学与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光学工程等10个学术型硕士学位培养点和能源动力类、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等4个类别工程硕士培养点,同时设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759人。
历史沿革
在1956年国家制定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中,将发展原子能技术作为国家重点项目,按照中国核科技事业战略布局,1958年10月27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之下,新建原子核研究所(简称“核所”),由复旦大学主办。
1959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正式批准筹建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能研究所,对外名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理化研究所”,属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领导,并成立筹建委员会,具体负责筹建的各项工作,定址为上海市嘉定区东门外新木桥。1959年9月,经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共同研究批准,同意建立上海理化研究所。1960年10月,经国家计委、国家建委批准,同意上海理化研究所列入国家限额以上施工单位。1961年5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理化研究所(简称“核所”),原理化所筹建委员会同时撤销。
1963年2月,经中国科学院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共同研究,报请国家科委批准,将上海理化所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由中科院和二机部双重领导,以二机部为主。所名定为华东230所,对外名称为“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简称“核所”)。
1973年4月,上海市为了建设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七二八工程),需要一个研究、设计、试验基地,经上海市和二机部研究,报请国务院批准,将原子核所划归上海市领导,同时将上海市物理研究所和原子核所合并,定名为“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简称“核所”)。明确由上海原子核所作为七二八工程的主要会战单位。
1978年1月,经上海市和中国科学院研究,报请国务院批准,将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实行中科院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所名定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简称“核所”)。
以筹建上海光源为契机,研究所学科方向作出重大调整,从传统的核技术科学研究为主,转向以第三代同步光源、新型自由电子激光和先进离子束装置的研制及其相关的学科研究为主要学科方向,因此,2003年6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应物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23年底,上海应物所共有在职职工755人。其中科技人员504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1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36人。在站博士后34人。
973首席科学家:沈文庆、胡钧、徐洪杰、赵振堂、樊春海、马余刚
科研部门
反应堆物理一部
反应堆物理二部
氢能技术部
能源与动力技术部
合作交流
上海应物所坚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瑞士、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巴西等国家的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正式的所级合作关系,如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英国DIAMOND,瑞士PSI,德国BESSY-II,意大利ELETTRA、INFN,日本的SPring-8、KEK、韩国PLS、新加坡SSLS、澳大利亚的Aus Synch、美国的BNL、ANL、LBNL、SLAC。在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研究领域,先后与麻省理工学院(MIT)、澳大利亚核科学和技术组织(ANSTO)、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核科学实验室签订了合作协议,保持了核能领域的国际交流;同时,进一步巩固了与罗马尼亚、韩国等原有合作伙伴的关系,持续深化核技术应用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设施资源
研究设施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有两大园区,分别坐落于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上海市科技卫星城嘉定区,占地面积共约730亩。张江园区是“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用地,占地面积约300亩。嘉定园区是上海地区唯一的核科学综合研究基地,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约430亩。
嘉定园区建成了以102综合实验楼为中心的南北两大部分建筑,南侧为办公生活区,主要包括行政办公楼、图书馆、青年宫(研究生宿舍)、食堂餐厅、工会俱乐部、锅炉房浴室、车队等建筑;北侧为科研生产区,主要包括101回旋加速器楼、103放化实验楼、112零功率实验楼、113实验楼、114实验楼、115加速器楼、107钴源辐照楼、103加速器楼等实验楼。
仪器设备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构建了多个科研研究平台,通过中科院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将100余台通用仪器设备实现了公用共享,主要仪器设备如下表所示:
馆藏资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馆藏期刊368种,中文期刊72种,外文期刊42种,可访问的电子资源包括:JCR(期刊影响因子)、INSPEC、CCC近期目次、Biosis Preview 数据库、EV(原Ei数据库)、CSA-剑桥科学文摘等,全文类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万方全文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文摘类型数据库:JCR、Web of Knowledge、CA、CSA--剑桥科学文摘等。
主办《核技术》《核科学技术(英文版)》《辐射研究和辐射工艺学报》等学术刊物。上海市核学会、中国核学会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分会、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粒子加速器辐射防护分会挂靠本所。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获奖概况
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600余项,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建造的1.2米回旋加速器,后改建为1.4米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并在其上完成新核素Pt-202的合成与鉴别,实现了我国在新核素合成领域零的突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仪;研制生产出我国第一个载入国家药典的放射性药物。承建并运行的上海光源是一台高性能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政府共同向国家建议和建设,于2004年底开工,按期于2009年4月竣工。上海光源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之一,也是我国迄今为止用户最多的大科学装置,是面向国内外用户开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研究平台。获各类科技奖项200余项。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及其团队荣获“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重离子核反应的集体效应、奇异核产生及其性质研究”、“重质量丰中子新核素的合成鉴别和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反物质探测和夸克物质的强子谱学与集体性质研究”、“多元、协同生物传感界面的设计、组装及生物分析应用研究”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全相干自由电子激光的前沿实验研究与新原理探索”荣获2018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与上海艾普强粒子设备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国产首台质子治疗系统于2022年9月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突破钍基核能系统核心技术,建成原型系统”入选中科院“十二五”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合成新核素铂-202”、“发现反氦核”、“建成上海光源”和“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研发”等四个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40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
专利及其他
1985年以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共申请专利169个,其中发明专利132个、实用新型专利37个;获得授权的专利共81个,其中发明专利44个、实用新型专利37个;共转化4个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个、实用新型专利2个,转让经费共150万元,预计产业规模共约1000万元以上。参与制订国家标准2个、行业标准2个。
项目承担
上海应物所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研究和发展相关核能科学与技术,打造TMSR全产业链,目标是成为拥有最先进、最完备实验设施和条件,以工业应用为目标的世界级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的研究中心。上海应物所还承担“变革性洁净能源技术与示范”、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二期)、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工程、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工程、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基金委重大项目等国家重要科研任务。
学术期刊
《核技术》
《核技术》是中国核学会的中文会刊,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核学会共同主办,上海市核学会协办。该刊物创刊于1978年。《核技术》将展示最新的核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向,力求迅速反映中国核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学术水平,介绍国内外最新核科技成果。本刊的主要学术方向为:新一代同步辐射技术及应用;低能加速器技术、射线技术及应用;核化学、放射化学、放射性药物和核医学;先进探测仪器及方法;核物理(理论、实验、应用)等。
《核科学技术(英文版)》
《核技术》(英文版)即《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是中国核学会的英文会刊,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核学会共同主办,上海市核学会协办。该刊物创刊于1990年。《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将展示最新的核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向,力求迅速反映中国核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学术水平,介绍国内外最新核科技成果。本刊的主要学术方向为:新一代同步辐射技术及应用;低能加速器技术、射线技术及应用;核化学、放射化学、放射性药物和核医学;先进探测仪器及方法;核物理(理论、实验、应用)等。
《辐射研究和辐射工艺学报》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为双月刊,创办于1983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主办,中国核学会辐射研究与应用分会协办。《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报道下述研究领域内的新发现、新成果和技术进展:高分子材料辐射改性,生命体的辐射损伤与修复,辐射剂量学,辐射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辐射技术在农业与食品、生物医学、环境保护、新材料中的应用。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中心(INI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科技统计源核心等收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学科概况
上海应物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技术及应用、无机化学、核能科学与工程、光学等5个学术型博士学位培养点,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学位培养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光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生物物理学、核技术及应用、核能科学与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光学工程等10个学术型硕士学位培养点和能源动力、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等4个类别工程硕士培养点,同时设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759人。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核科学技术
学科规划
以熔盐堆、钍铀循环、核能综合利用等先进能源科学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兼顾核技术在生态、健康、材料领域的若干前沿应用研究;引领国际钍基熔盐堆研发,为我国2060碳中和与能源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教学建设
上海应物所在1978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后即招收了硕士研究生,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200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招收物理专业留学生3人。截至2025年8月,上海应物所共培养研究生2075名,其中博士生1231名,硕士生844名。现在学研究生763人。
截至2008年7月底,研究所共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47名,其中2名为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共申请到国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各类博士后科研工作资助21项,4人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后”和“上海市优秀博士后”称号。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所长:戴志敏
党委书记、副所长:李晴暖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茂华
副所长:贺战军、蔡翔舟
历任领导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标识整体造型质朴简约、静动相生、线条流畅,富有动感,具有极强烈的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传达出了一个现代化研究所的崭新形象。
线条和环形代表了加速器的两种基本工作模式。三个弧形线条寓意了应用物理所的三个层次的工作和三个学科领域。弧线暗示着物质的流动,事物的延续。向上突破的造型,犹如一种能量的迸发,冲破束缚,攀登科学的新高峰。又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了应用物理所人积极进取的向上精神。三条色彩从圆环中冲出、象征着创新、突破和进取。
整体外形好似英文字母“A”和“P”,突出了“应用”(Applied)、“物理”(Physics)所的学科特点——格物致用。
标识以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为主色,一方面体现了应用物理所红墙绿树的研究所(科技蓝)园区风光,另一方面寓意着应用物理所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
所风精神
核所精神
奋发自强,求实创新,文明团结
上海光源精神
严谨高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
机构简介.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5-12-19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5-12-19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25-11-01
杨福家.复旦大学图书馆.2025-11-01
组织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25-11-01
学术期刊.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25-11-01
学位点设置.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5-12-19
学科规划.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25-11-01
招生简章.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25-11-01
现任领导.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25-11-01
历任领导.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25-11-01
形象标识.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25-11-01
所风精神.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25-11-01